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依据
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的制定、实施,必须立足于该山区的国家战略地位极其特殊性。服务于我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经济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平台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要立足于“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的全面实施,促进边境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维护国家边境地区的安全问题。
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的制定、实施,要立足于滇西边境山区的特殊性,即立足于体现该山区特殊贫困区域和特殊贫困群体的主体性。为了确保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如期实现该山区脱贫目标,制定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必须立足于该山区特定的客观依据。(1)民族性。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的编制、执行,要立足于该山区各民族长期形成的独特的民族特征,尊重各民族特殊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特殊需求。(2)生态性。滇西边境山区是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区、生态贡献区,是我国“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和“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因此,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的制定、实施必须要考虑到该区域的生态性,体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要合理,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3)区域协同治理和外部联系的落后性。滇西边境山区包括10个州(市)、56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5个其他县市区,共61个。山区内有民族自治州5个,48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民族自治县20个、19个边境县、4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个贫困县、贫困村同是云南省扶贫开发的“硬骨头”,因具有水同源、山通脉而必须开展协同治理山区内的贫困问题。因此,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规划的制定、实施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开展区域协同治理贫困问题。精准扶贫规划就要破解因滇西边境山区内行政分割而出现脱贫工作不能实现很好的协同治理的问题,促进山区内州(市)之间、县级之间、乡(镇)之间开展有效的区域协作,有效分配山区内公共扶贫资源,确保山区内实现共同脱贫,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