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家庭”精准帮扶措施

三、“因发展能力不足致贫家庭”精准帮扶措施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指的是贫困人口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获取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包括贫困人口文化与生计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区资源获取能力、学习知识技能能力、生产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基层组织管理能力。滇西边境山区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文化严重。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存在很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而致贫的家庭,家庭成员知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落后,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家庭卫生条件堪忧,人畜共居、疾病流行,从而因病致贫返贫;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接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他们参与获取资源和参与竞争的机会较少,被认为地排斥在一定的利益圈之外,从而抑制了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不足,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特别是那些消极的民族贫困文化,比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聚众喝酒等贫困文化,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的贫困。

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而致贫的家庭,我们在实施精准帮扶过程中,应该实施教育帮扶减贫措施,提升贫困家庭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政府扶贫部门应该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教育减贫政策,促进山区乡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帮扶山区贫困家庭人口获得较多的受教育机会,提升贫困人口的知识文化水平、市场竞争意识和技能,促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隔断山区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

一方面,云南省委和省政府及滇西边境山区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应该制定特殊优惠的民族教育政策,加大对山区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滇西边境山区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增加民族教育资金投入,资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预科班、民族院校等;资助滇西边境贫困地区中小学寄宿生的住宿和交通费用;增加滇西边境山区就读学生的学习生活补贴;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边境学校的建设资金,改善边境一线学校的办学条件。

另一方面,各级扶贫部门要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以结对帮扶为抓手,提升滇西边境山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而致贫的家庭教育水平,建立滇西边境山区各级教育结对帮扶关系和学生结对帮扶关系,全面覆盖滇西边境山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及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通过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结对帮扶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结对帮扶等方式,做好教育帮扶脱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