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历程

三、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历程

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是贫困人口持续脱离贫困生活状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时期的延续不断的过程。在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只有当贫困人口从绝对贫困阶层转变为相对贫困阶层,再从相对贫困阶层转为高层次富裕小康阶层时,可持续稳定脱贫的过程才算完成,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才真正实现[10]。因此,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过程要经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富裕小康三个阶段;在实现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所经历的绝对贫困阶段、相对贫困阶段和富裕小康三个阶段中,包括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初步脱贫—彻底脱贫—富裕小康”5个逻辑递进层次,每个阶段的经济收入水平、生活状态水平、生计资本状况、基本公共服务、环境脆弱性、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等衡量指标内涵是不同的。如表8-3所示。

表8-3 可持续稳定脱贫实现阶段及各阶段指标内涵释义表

资料来源:参见凌经球《可持续脱贫: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治理的一个分析框架》,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从表8-1可知,在“未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初步脱贫—彻底脱贫—富裕小康”五个逻辑递进层面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

(1)在未解决温饱层面上,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处在温饱线下,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脆弱恶劣,公共政策惠及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大多数贫困人口甚至不具备生存条件,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资本匮乏,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地。

(2)在温饱问题初步解决的层面上,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已经跨过了温饱线,但由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差,公共政策的惠及范围较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收入不稳定,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资本增长缓慢,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弱,很多脱贫人口往往会“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而再次陷入贫困状态。

(3)在初步脱贫层面上,贫困人口由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向相对贫困状态转变,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较好,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贫困人口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内生能力,但自我发展内生能力还不够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生计资本逐步富足,但是经济收入仍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

(4)在彻底脱贫层面上,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具备了发展的良好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较高水平均等化,可持续脱贫的生计资本持续稳定增长,贫困人口具备很高的自我发展内生能力,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5)在富裕小康层面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具备更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与全国同步提升到更高水平,可持续脱贫的生计资本富足,贫困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赶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