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群体和特困区域精准帮扶模式成效显著
(一)“直过民族”中的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已实现了整族脱贫
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总人口345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68人,贫困发生率为24.25%,主要分布在怒江、德宏、西双版纳、临沧4个州市8个县市(怒江3110人、德宏2610人、西双版纳1737人、临沧563人)。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历年累计脱贫7525人,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4人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4.25%降至2.42%,按照国家规定贫困发生率在3%以下就达到脱贫标准的要求,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直过民族”提前实现了整体脱贫。
独龙族整体脱贫攻坚情况。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独龙族人口有6930人,聚居在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由于历史、地理原因,独龙江乡是集“边境、民族、山区、贫穷、落后”为一体的封闭、半封闭的区域。独龙族是云南9个“直过民族”中最落后的民族,2014年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时,独龙族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40.2%,高于云南省平均数22.7个百分点。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独龙江乡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攻坚计划,重点提升独龙族的能力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建设、扶贫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六大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扶贫成效,使独龙江乡1086户独龙族全部住进新房,所有自然村的道路硬化,广播电视全覆盖,种草果、采蜂蜜、养独龙牛,实现了稳定收入,贫困家庭孩子享受了14年免费教育,群众看病有了保障。2018年底,独龙族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63%,实现了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到整体脱贫,实现了独龙族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千年跨越[8]。
德昂族整体脱贫攻坚情况。德昂族也称为“崩龙族”,主要居住在德宏5个县(市)22个乡(镇)46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由于德昂族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低的环境中,德昂族贫困问题很突出,相对于其他民族整体生活水平较低,贫困程度深。2014年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时,德昂族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13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58人,(其中,德昂族贫困人口2283人,占聚居区贫困人口总数的50.1%),贫困发生率20.1%,脱贫任务艰巨。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及《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坚持脱贫攻坚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聚焦德昂族聚居区,采取超常规举措,按照“三年脱贫两年巩固提升”的步骤,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51亿元,着力提升独龙族的能力素质、劳务输出、安居建设、扶贫产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六大工程。截至2018年底,实现累计脱贫2915人,仅剩425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29%,基本实现了德昂族整族脱贫[9]。
基诺族整体脱贫攻坚情况。基诺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基诺乡,2014年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为15.18%,为了全面完成“直过民族”中基诺族精准扶贫任务,各级扶贫部门按照《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要求,制定了基诺族精准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决定用5年实践,采取超常规举措,投入各类资金1.56亿元,重点实施了提升产业、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项目扶贫、医疗保障等扶贫措施。截至2018年底,基诺族贫困人口从1809人减少到149人,贫困发生率从15.18%降至1.25%,基本实现了基诺族整体脱贫的目标[10]。
(二)特困区域精准帮扶模式成效显著
澜沧江拉祜族聚居区特困群体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1—2012年,云南省累计投入9135万元,针对澜沧县拉祜族356个深度贫困自然村的帮扶需求,实施了整村推进和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的帮扶模式。通过重点帮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特色产业得到有效培植,社会事业明显进步,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困群体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11]。
独龙族聚居区实现全面发展,独龙族生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09—2014年,独龙江整乡推进整族帮扶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3.0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资金7.8亿元),以行政村为单元,以自然村为重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了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大工程,对独龙族聚居区实施了全面帮扶,基础设施得到了巨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全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兑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庄严承诺,为独龙族群众早日实现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宁蒗扶贫攻坚大会战有效解决了深度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2011—2014年,宁蒗县开展了以深度贫困村综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攻坚大会战,针对15个乡(镇)范围内所确定的77个村委会10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6630户25143名深度贫困人口的致贫因素,以自然村为单元,以整村推进、安居工程、易地搬迁、产业发展、素质提高等工程为载体,项目落实到村到户,因村施策,分类实施。采取就地扶持93个村和易地搬迁12个村结合、小规模集中和零星插花安置结合的方式,深入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整村推进,分批攻坚。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采取难易结合、连片实施、分批推进的方式,确保实施一个村,改变一个村,发展一个村。截至2014年末,累计投资4.4亿元,81个深度贫困村达到“四通七有”目标,实现5540户共2.1万深度贫困人口脱贫[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