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理论框架

二、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理论框架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指扶贫主体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按照分片管理原则,深入扶贫挂点村、重点扶贫村,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与贫困户面对面地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精准掌握贫困主体的贫困状况及扶贫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贫困的首要环节。在精准识别贫困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申请、调查、初选、表决、审核、公示、复核、公告”程序,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申请评议、贫困识别的公示、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村、贫困户等真正贫困对象有效地识别出来,逐户、逐村、逐县登记造册,摸清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建立起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贫困区域信息网络系统的建档立卡的过程。精准识别是破解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人口是谁?”“致贫原因是什么?”“怎么实施帮扶措施?”“帮扶成效怎么样?”等不确定问题,防止扶贫对象“穷人落榜、富人戴帽”,避免因扶贫底数不清而出现盲人骑瞎马般的瞎扶、乱扶,以致出现扶贫政策“大水漫灌”现象。扶贫过程中应该把贫困识别权交给贫困地区的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出谁是穷人,把真正贫困的对象识别出来,让识别出来的贫困对象得到群众的公认。精准识别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让群众承认识别出来的贫困对象,真正做到“扶真贫”。

(二)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是指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针对识别出来贫困对象的致贫原因、贫困类型、贫困状态,因户、因人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制定帮扶规划、确定帮扶责任人、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实施贫困帮扶,确保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才能保证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消除致贫因素和脱贫障碍。精准帮扶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是针对“谁帮扶”“用什么帮扶”“怎样帮扶”等问题提出来的。在“谁帮扶”的问题上,建立“省级领导挂片联县、省扶贫办协调、行业部门支持、州(市)负总责、县抓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优化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实施“定目标、定对象、定责任、定措施、定政策”帮扶责任制;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细化“帮扶责任人”。在“怎么实施帮扶措施?”的问题上,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精准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必须精准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必须精准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必须精准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必须精准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必须精准到村到户。同时,扶贫资金必须“精准滴灌”,确保扶贫资金必须精准落实到贫困人口的住房建设、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子女就学等各个方面;实施教育扶贫、技术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等。在“怎么帮扶”的问题上,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帮扶单位、一户一法”的脱贫措施,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按照“缺什么帮什么”原则,有的放矢地开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灵活帮扶措施。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全国性的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贫困帮扶情况,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方式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监测,对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精准扶贫管理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防止扶贫资源“撒胡椒面”、确保帮扶措施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精准扶贫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扶贫主体进行监督管理,即对扶贫部门的监督与管理,监督扶贫资金与扶贫项目的使用,确保各项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52]。二是对扶贫客体进行信息化管理,即对贫困村、贫困户采取信息化管理,并建立相应的帮扶信息档案,加强对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情况进行检测、跟踪,做好帮扶活动记录,并对贫困对象实行信息化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因户施策实施帮扶,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三是做好贫困人口“进入”与“退出”动态管理,根据贫困信息系统监测信息,实现对扶贫对象有进有出的动态化管理。四是对扶贫资源进行透明的操作管理,建立透明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扶贫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和扶贫项目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而出现“应扶未扶”“扶富不扶贫”现象,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实现“精准滴灌”。

(四)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是指上级扶贫部门考核下级扶贫部门在贫困户、贫困人口识别工作方面的准确性和扶贫的认真态度,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使用与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精准考核是针对“帮扶效果怎样”这一问题提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扶贫考核组织领导情况,即考核各级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对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否将精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本级政府、本部门工作议事日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二是考核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即考核各政府及其扶贫部门的减贫成效,把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以及金融服务的改善等指标作为考核的基本指标。三是考核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情况,即考核各级政府及其扶贫部门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以工代赈和技能培训等精准专项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四是考核精准扶贫管理工作情况,即考核各级政府及其扶贫部门在扶贫资金精准使用、贫困人口精准瞄准、精准扶贫工作制度以及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