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瞄不准和扶贫措施执行不到位

四、产业扶贫瞄不准和扶贫措施执行不到位

产业扶贫是通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和致富的扶贫模式。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重点和实现精准脱贫的核心动力。滇西边境山区的产业扶贫,主要是通过鼓励贫困户发展养种植产业来实现脱贫致富,或是政府与帮扶单位合作,发展种养殖业合作社模式,给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家庭定期分红。然而,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着产业扶贫不准。一些政府扶贫部门和基层干部缺少科学客观的精准扶贫规划,没有深入滇西边境山区开展符合实际的扶贫调研,加上国家要求全国贫困人口必须在2020年之前全部“脱贫摘帽”。在此种情况下,滇西边境山区部分干部希望通过实施立竿见影的、“短平快”的产业扶贫方式,帮扶项目突出短期效益。于是,滇西边境山区的产业扶贫瞄准不足、发展水平低下,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下,滇西边境山区业扶贫成效不显著且持续性较差。另外,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帮扶单位为了加快完成帮扶任务的迎检,在没有对滇西边境山区市场情况调研了解,没有对滇西边境贫困地区土质、水源、交通、劳动力、贫困户发展意愿等评估情况下,盲目投入帮扶资金发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产业帮扶成效评估重视不够,农产品缺乏深加工,销售环节帮扶工作也做得不到位,致使滇西边境山区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滞销,无法获得预期收益,贫困群众看不到脱贫希望,极大影响了滇西边境山区产业扶贫的开展[38]。比如,滇西边境山区种植某些经济作物,虽然需要4—5年的成长期才可能见到实效,但对于农户来说,是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产业。又比如,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主要将猪崽、鸡崽、鱼苗、李子树等用于家庭内部消耗,并未形成产业发展。而且,滇西边境山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受市场影响波动大、风险大、稳定性不强,产业经济效益本身就见效慢,难以做到真正的产业发展来脱贫致富,无法激起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导致产业扶贫进展缓慢[39]

精准扶贫政策的要义在于“精准”,虽然滇西边境山区政府部门对贫困人口、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但不少村干部仅凭自己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的初步了解便对他们的收入、就业、养殖情况进行估算,对贫困户的真实生活状况缺乏严谨、细致的精确调查。滇西边境山区扶贫系统性、前瞻性思维欠缺,扶贫干部为了追求“短平快”,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户采取的扶贫措施就是,贫困户缺什么送什么、贫困户需要什么给什么,力争达到脱贫数据线。于是,对滇西边境山区采取的扶贫措施不到位,扶贫措施的针对性不够强,效果不突出,扶贫项目是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去落实,没有得到滇西边境山区群众的接受和支持,只是被强迫的去实施的项目,群众的积极性不高,实施起来就没有热情,甚至带有抵触情绪,再加上根本不符合滇西边境山区的实际情况,效果又大打折扣,一个项目实施下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脱贫致富目标,还造成了项目资金的极大浪费,更伤害了广大群众的感情,不仅不能真正有效实现全部贫困群众的脱贫,还导致滇西边境山区投入项目实现经济价值受限,这为已经脱贫群众再次返贫的发生留有可能,影响了滇西边境山区扶贫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