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搬迁与固民戍边安全稳定相结合扶贫

九、异地搬迁与固民戍边安全稳定相结合扶贫

国家安全是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的统称。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的安全都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的,贫困作为一种“无声的危机”,不仅严重阻碍着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安全,而且会导致地区冲突、生态环境恶化。实践证明,贫穷往往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失衡、政治动荡、社会不稳的重要根源和基本表现,如果一个国家只有某一部分国民,而不是所有国民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社会福利,那么是一种畸形的、充满危机的发展态势。贫困现象不仅导致贫困地区人民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趋势中群体性人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降低,进而影响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发展、经济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认同感,动摇贫困地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信心,产生消极对待甚至极力抵触的情绪,甚至容易被国内外极端民族势力、民族宗教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极端黑恶势力所利用,进而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和中华民族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隐患[29]

滇西边境山区与全国其他多数集中连片特困区相比,该山区的“边境”身份使其显得特别。滇西边境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范围包括云南省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德宏州和怒江州10个州(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市、区)(以下简称山区县)56个,其他县(市、区)5个,共61个,总面积20.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75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24万人。滇西边境山区与缅甸、越南、老挝山水相连,拥有4060公里的国界线,山区的民众都肩负着固守国土的责任,“每一个民众都是一名哨兵”。我国国际扶贫交流中心副主任黄承伟指出,边境的发展、扶贫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其他地方如果生存环境实在艰难,可以考虑用移走的办法,但边境这样的地方就难以沿用一般的方式;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认为,如果单纯从扶贫的角度考虑,把人全部搬迁出来是不可行的,必须考虑这里的民众代代生息在这里的习惯,还考虑到这里的区位沿边的特殊性而“不能动”,“这样的地方,该花多少钱还得花”,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原始森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因其秀美的风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而闻名,在今后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宜采用以农业为主的扶贫开发形式,要以旅游开发为主,同时,也不宜实施整体搬迁,对于那些不靠近边境的村,可以进行适当合并,集中打造成特色旅游村[30]

因此,滇西边境山区“边境”一线的精准扶贫必须做好“固民”与“固土”的稳疆固边工作。紧紧围绕“固边、惠民、富民”全面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扶贫与稳疆固边紧密结合,坚持“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路子[31]。守边群众不能易地搬迁,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滇西边境山区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加快边民脱贫致富,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为滇西边境山区稳疆固边奠定坚实基础,确保该山区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为此,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沿边开发开放,积极主动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边境经济合作区规划与建设工作,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重点项目,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边境线上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形成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配套功能最全的商贸物流项目,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对边境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加大边境贸易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边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另一方面,做好滇西边境山区转移支付资金固边惠民工作。促进边境事务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人流和物流工作;推动边境贸易发展,扶持边贸互市建设和边贸企业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促进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增加边民收入;加快边境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干部职工办公条件;保障和改善边境民生,解决群众住房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边防乡镇卫生院,改善边民就医难问题,村内道路实现硬化,建设乡镇农贸市场,方便群众开展货物交易;完善边境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