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基本内涵
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我国反贫困取得了很大成绩。2020年后,我国扶贫攻坚工作即将进入后脱贫时代,但并不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已经终结。所谓“后脱贫时代”,是指我国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在政府扶贫部门、企业、社会等多元扶贫主体的精准帮扶下,2020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后继续巩固脱贫成果所处的一段时期。在2020年后,我国贫困治理目标是通过对处于相对贫困群体的后续扶持帮扶来建构他们可持续稳定脱贫能力。
(一)可持续脱贫与稳定脱贫
所谓可持续性脱贫,是指贫困人口在实施精准扶贫和实现脱贫后持续脱离贫困生活状态的过程。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切入点是指改善贫困地区脆弱性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手段是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与治理结构,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点是增加贫困人口脱贫的资本,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核心是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脱贫的根本目的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稳定离开既定贫困标准线,实现由贫困人口向非贫困人口的转变[4]。
所谓稳定性脱贫,是指通过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贫困人口的宏微观脱贫环境,确保贫困地区和脱贫人口具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来源,提神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减缓贫困人口的贫困脆弱性和社会排斥性,提升贫困人口返贫风险防范能力的状态[5]。
(二)后脱贫时代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
立足于后脱贫时代,要对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进行的科学界定,就必须结合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成效和实现脱贫摘帽后的可持续生计状况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借鉴可持续生计理论,从脆弱性环境、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三个维度来阐释可持续稳定脱贫的科学内涵。
首先,脆弱性环境风险防范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脆弱性环境风险防范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减少降低疾病、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市场经济波动等风险对脱贫人口的冲击,不断降低脱贫人口所处环境的潜在风险的发生频率,脱贫人口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冲击概率,让脱贫人口预防风险对其带来的损失,减少潜在风险造成脱贫人口重新返贫的可能性,最终实现脱贫人口稳定脱贫的目的。二是提升脱贫人口应对风险冲击的能力,多层面增强脱贫人口的抗逆力,脱贫人口遭受风险冲击后,他们具有自我恢复能力。
总而言之,可持续稳定脱贫,是指脱贫摘帽地区、脱贫人口和政府扶贫部门同步提升应对风险冲击的抗逆力,能够从动态地预测风险冲击发生的种类、概率、时间和程度,能够在事前起到降低脆弱性的作用,避免脱贫人口再次返贫[6]。
其次,生计资本和经济增收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生计资本和经济增收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保障脱贫家庭的土地经营权和承包权,保护脱贫摘帽地区的自然环境;二是让脱贫家庭住房安全,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摘帽地区的便利交通条件、安全饮水、卫生设施、通讯与生产工具,让脱贫家庭拥有充足的可持续生计资本;三是构建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摘帽后的邻里关系和睦、守望相助、村民政治参与权利得到保障的和谐环境;四是保障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摘帽后的家庭成员身体健康,改善脱贫摘帽家庭的教育医疗条件,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农村家庭增收致富的生计技能;五是稳定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家庭的收入,使其收入水平高于国家贫困标准,才能让脱贫摘帽家庭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脱贫家庭收支结构均衡、可持续发展,脱贫家庭稳定收入结构多元化,支出结构合理化[7]。
最后,生计策略和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生计策略和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可持续稳定脱贫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脱贫人口具有较强的内生发展动力,能够根据他们自身生计资本的优势现状选择多元化、专业化的生计策略,脱贫人口的生计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稳定的生计能力,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生计产出。二是指脱贫人口的自身生计活动,脱贫人口具有较强的生计策略选择意愿,提升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为主的人力资本,转变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促使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要勇于尝试多样化、专业化的生计活动,脱贫致富能力不断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