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载体循环机制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五、扶贫载体循环机制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滇西边境山区载体循环缺乏可持续稳定性,是指滇西边境山区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得不到持续有效的治理,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返贫”贫困陷阱,难以走出“贫困—脱贫—返贫”的怪圈。滇西边境山区载体循环缺乏可持续稳定性,是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效果不明显,脱贫速度缓慢的直接原因之一。滇西边境山区环境脆弱性高,脱贫后返贫风险大。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在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将面临着滇西边境山区自然灾害返贫、政策性返贫、发展能力缺失返贫等风险。

滇西边境山区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可持续发展受限制。滇西边境山区山高坡陡、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区,耕地零星分散、面积小、产出效益价值低。这就使得滇西边境山区的农业生产依旧停留在自给自足、生产粗放、规模化程度低、产出效率低下的小农经营模式。滇西边境山区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开发不足,农业生产盲目跟风,难以满足激烈竞争、多变的市场需求。同时,滇西边境山区民族特色产业链条浅短,市场销脱节严重,民族特色产品营销渠道不畅,贫困家庭的收入甚微。滇西边境山区农产品种植的季节性强、风险性高,容易易受土质、天气状况的影响。加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农户的防风险防范意识低下,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思想,一旦遭受自然灾害,贫困人口便颗粒无收,收入难以保障。因此,滇西边境山区产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将会制约该地区的可持续稳定脱贫。

滇西边境山区自然资源贫乏,贫困人口放弃可持续自然循环规律获取自然资源。滇西边境山区利用好本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能够为当地贫困人口脱贫提供基础保障作用。然而,滇西边境山区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信条,导致他们无视自然规律。在贫困的生存危机迫使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放弃可持续的自然循环规律,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了满足短期的生存需求,贫困群众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耕地和草地滥垦滥牧。滇西边境山区群众这种掠夺性的资源侵蚀行为,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自然环境不断退化,水土严重流失,干旱、洪涝、风沙、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21]将会严重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