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边境、民族”问题相互交错
滇西边境山区区位沿边性、民族性,导致山区的贫困问题与边境问题、民族问题、甚至跨境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滇西边境山区主要处于云南省边境一带,与老挝、越南、缅甸接壤,有布朗族、基诺族、独龙族、怒族、德昂族、普米族、阿昌族、景颇族等15个人口较少民族及拉祜族、傈僳族、佤族、苗族等跨境民族,贫困人口114.84万,贫困发生率为74.2%。滇西边境山区沿边跨境少数民族有47个村委会、2054个自然村不通公路,14个村委会、796个自然村不通电,有47.4万人饮水困难。
(一)贫困问题引发边境安全问题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程度较深,那些生活在贫困中并整天为生计而费尽心思的贫困者,他们几乎不会顾及其政治生活的,正如科恩所说的“严重贫困的群众,根本无法获知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信息,不能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讨论”[26]。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群众远离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他们在国家认同、政治信任、政治情感、政治规则等方面与内地存在着显明的区别[27]。加之,他们中间的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并受到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的困扰,使他们感到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变自己困境,感到自己被国家、社会抛弃,进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心理严重,处在贫困群体中的个人对社会的认同感较差,容易产生对社会、对强势的不满情绪,甚至产生反社会情绪。另外,滇西边境山区出的贫困群体容易被境外的敌对势力利用渗透,以致出现贩毒与吸毒问题、文化认同问题、民族认同问题乃至国家认同问题等边境问题。而这些边境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滇西边境地区的安宁、国家主权,对国家形象带来了严峻挑战[28]。因此,滇西边境地区边境地区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贫困群体因国家认同、政治信任、政治情感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边境的安全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不利于我国的地缘安全、国家形象、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如果滇西边境地区的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形象。
(二)边境安全问题导致反贫困工作复杂
“边境无小事”,边境问题会带来很多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而使得滇西边境山区一线的反贫困工作特殊化、复杂化。由于滇西边境山区处于我国国防前沿,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受周边国家和国际势力的影响较大,社会治安呈现出跨境犯罪呈高发态势、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猖獗、毒品犯罪依然严重。比如,国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毒品对云南乃至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存在部分民族冲突和群体事件。就滇西边境山区而言,政府的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中国与周边国家政务事态的发展,并且山区的事务处理已上升到国家层面。因此,滇西边境山区的各种边境问题,使得国家把该山区作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必须重视加强该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消除贫困,改善服务公共服务水平,才能确保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和谐,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门的整体形象,有利于推进国家的外交,有利于减少与邻国合作的阻力[29]。要解决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问题,就要从该山区的“边境问题”入手,针对“边境问题”精准制定专门的、特殊的扶贫政策,通过一定的法律、行政手段规范边境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尤其要加大对山区守土戍边、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反毒品、反走私等问题的治理[30]。
(三)贫困问题引发各种民族问题
贫困问题始终是滇西边境山区面临的最大民生问题,也是困扰着滇西边境山区发展的根本问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是各族群众基本生存底线。然而,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该山区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日益凸显,25个边境贫困县,16个沿边跨境民族,总人口189.84万人,贫困人口114.84万人,其中有阿昌族、独龙族、德昂族、怒族、普米族、布朗族、基诺族7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22.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4.2%。还有12个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贫困人口138万,贫困发生率91.1%[31]。于是,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山区出现的“读书难、看病难、看电视听广播难、学科技难、养老难、交流难”等贫困问题,使得该山区内的贫困群体,尤其是贫困少数民族存在于外界交流、交往较少,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很难发生变化。于是,滇西边境山区就会面临着民族特色与大众文化对接、冲突、适应问题、民族关系局部不协调问题、民族之间经济权益矛盾问题、民族认同等各种民族问题,并且山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汉族群众不满意,而且有可能成为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制造民族矛盾、挑动民族分裂的借口。比如,市场经济的世俗化程度和获取机会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同,导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利益不平衡,主体民族对资源的垄断,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感觉到本民族的利益受到剥夺、限制而采取捍卫措施,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由于不同民族村寨之间在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民族村寨之间的利益转移和交换出现不平等,从而引发民族村寨之间矛盾冲突[32]。同一区域内不同民族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时存在的差异,也会激发民族情绪,导致各民族之间出现不团结。
(四)民族问题阻碍脱贫致富目标实现
民族问题,被喻为一座政治的“活火山”[33]。我国一直奉行“民族问题无小事”的原则。就滇西边境山区的民族问题而言,民族问题依旧是该山区的热点问题之一。滇西边境山区民族之间的差异问题、歧视问题、矛盾问题、纠纷问题、冲突问题等民族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影响到我国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等稳定、经济的发展、边境的巩固。因此,民族问题是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山区内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时,必须重视解决山区的民族问题,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缓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做好民族文化的保护,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化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武装冲突,加强民族团结,为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