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主体脱贫素质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素质缺乏可持续,是指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水平、接受教育程度、思想观念、文化等素质得不到可持续的提高,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陷入“贫困—教育水平低—贫困主体素质低—返贫”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滇西边境山区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滇西边境山区教育设施投入不足,教育层次水平不高,由于滇西边境山区偏远落后,当地的教师不安心工作,留不住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工作缺乏积极性;滇西边境山区信息闭塞,靠天吃饭、自给自足是这里的生存法则,人们对知识、技能等能力方面的渴求不高,贫困人口家庭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而阻碍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得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本缺乏,知识分子占比不高,技能型劳动力短缺,很多贫困户“有体力,无能力”,使得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劳动力素质整体低下;教育与各少数民族文化未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甚至忽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从长远而言,滇西边境山区人力资源的缺乏,将会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脱贫的不可持续性[14]。
另一方面,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精神贫困难以跨越,“贫困文化”根深蒂固,影响着物质脱贫效果。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由于处于长期物质贫困的制约下,存在赌博、酗酒、吸毒、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不良风俗习惯[15],贫困人口思想保守落后,生活方式懒散,依靠传统的思维主导生产行为,自我认同感低,安贫乐道、安于现状,自我积累意识不足,自我发展的能力低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国家扶贫政策依赖严重,不愿意改变当前的生产生活现状。因此,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这种精神贫困表现出严重的代际传递效应,极易滋生新贫困人口。现有扶贫工作重视滇西边境山区的经济脱贫、物质帮扶,而对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关注较少,不重视改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长期形成的固化心智模式和贫困文化,以致难以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