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脱贫不脱钩”持续扶持政策
滇西边境山贫困类型多样,致贫原因复杂,“空间贫困、绿色贫困、贫困文化”突出,贫困问题、边境问题与民族问题相互交错,地理的边境性,人文的民族性,贫困的特殊性。加之,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脱贫面临诸多隐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生态环境脆弱性强,脱贫载体缺乏循环性;可持续生计资本薄弱,可持续增收难度大;扶贫政策边际效应递减,政策持续性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可持续脱贫主动性不高;脱贫成果面临脱贫不充分和不平衡性;贫困主体脱贫素质缺乏可持续稳定性,脱贫能力缺乏可持续稳定性;扶贫政策延续衔接缺乏可持续稳定性。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在可持续稳定脱贫过程中,如果不给予滇西边境山区后续的扶持帮扶,将会出现返贫现象。为避免滇西边境山区出现脱贫后又返贫现象,确保避免滇西边境山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各级政府扶贫部门应该制定巩固脱贫成效的系列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不改变国家原有的帮扶政策,继续做好后续的扶持力度,实施“脱贫不脱钩”的扶持措施,确保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目标的实现。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后续扶持工作。
(一)继续实施“扶智与扶贫”相结合的持续稳定脱贫政策
滇西边境山区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劳动者素质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他们的可持续稳定脱。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必须坚持“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理念,政府扶贫部门要继续通过教育、文化扶贫,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摆脱落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教育扶贫过程中,针对滇西边境山区“因学致贫”家庭和已经脱贫的家庭,接收教育的子女继续享受免除学费、助学金和家庭补助,高校毕业后未就业的毕业生优先获得就业支持;滇西边境山区已经脱贫家庭的劳动力,每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和享受免费提供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继续为滇西边境山区跨省务工者提供就业指导,继续为滇西边境山区外出务工者提供交通补助、法律援助;继续为滇西边境山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优先获得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指导、创业资金支持。
(二)继续开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扶贫政策支持
一是继续扶持滇西边境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提高滇西边境山区作物生产水平,扩大茶叶、橡胶、甘蔗、烟草、咖啡等种植规模;继续发展滇西边境山区中药材产业,推广石斛、重楼、滇红花等中药材的种植;继续推进滇西边境山区规模化养殖业,扩大生猪、肉牛、水奶牛、乌骨羊、野猪、竹鼠的养殖规模;发展天然橡胶优势产业,建设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橡胶主产区。二是继续打造滇西边境山区民族特色旅游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打造滇西边境山区旅游组团和精品旅游线路和热带风光旅游、原始生态旅游、神秘边境、高原画廊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建设一批旅游强县、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三是继续发展滇西边境山区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做好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好民族特色文化开发与利用,保护利用好滇西边境山区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积极挖掘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潜力,推动滇西边境山区手工艺品、珠宝加工、旅游、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向特色产业发展,做好特色民族村寨和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做好滇西边境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民族歌舞等资源的开发工作[31]。
(三)继续实施加大金融扶贫资金扶持政策
一是各级政府扶贫部门继续参与到金融扶贫过程中,制定各项金融扶贫工作政策,加强金融扶贫政策引导,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调动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扶贫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继续利用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充裕的优势,开展对滇西边境山区旅游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扶贫、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能力扶贫。三是继续发挥微型金融信贷机制优势,实施精准“滴灌”到户的金融扶贫措施,改变原来的“漫灌式”扶贫方式。四是持续发展滇西边境山区合作性金融,发挥当地贫困户“互助”的优势,协同一致开展金融扶贫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滇西边境山区脆弱脱贫户可持续生计的资金制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