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村—户”贫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要求

二、“县—村—户”贫困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要求

建档立卡,是指在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贫困对象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帮扶主体、帮扶措施、脱贫情况以及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建立信息档案。建档立卡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出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对象,贫困对象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建立健全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信息档案,有利于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动态监管,也为部门行业、社会扶贫搭建共享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建档立卡的对象,包括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确定贫困户类型,哪些是扶贫开发户,哪些是扶贫低保户,哪些是纯低保户,哪些是五保户)。建档立卡的主要内容,包括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基础设施状况、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帮扶计划、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等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云南省以及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识别标准,建立完善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建立互联互通扶贫信息系统平台,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和“一户一网页、一户一对策、一户一帮扶、一年一结果、一年一核查”。如何做好建档立卡的具体工作呢?

首先,县(市、区)、乡镇、行政村负责建档立卡工作任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滇西边境山区的县级、乡镇、行政村要组织力量,抽调专人开展建档立卡工作;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贫困标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按要求、按程序办;要注意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质量;注意及时向云南省扶贫办建档立卡办公室反馈反馈情况。

其次,数据录入要“八准”。各扶贫部门要做好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发展需求、帮扶措施等方面的数据录入,数据录入和大数据平台建设时要做到“八准”:对象认定识别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

再次,贫困信息采集要能满足建档立卡和贫困识别。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分析,既要能体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全面状况,又要能满足贫困建档立卡、贫困识别、贫困检测、扶贫成效评估。为此,贫困县、贫困村的精准识别指标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基础设施、经济状况、社会服务、资源环境、帮扶情况、扶贫成效等维度;贫困户的识别指标信息包括家庭收入、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住房条件、生活水平等。

最后,建档立卡要做到“贫困户五清、贫困村六有”。“贫困户五清”是指对滇西边境山区的每个贫困户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责任清、任务清”。“贫困村六有”是指对每个贫困村做到“有村情档案、有问题台账、有需求清单、有村级规划、有帮扶单位、有脱贫时限”。实行挂图作业,这样才能实现“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扶贫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