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供体帮扶资源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滇西边境山区供体帮扶资源缺乏可持续稳定性,是指滇西边境山区因外部经济、社会环境不平等,使得当地资源供给不具有持续稳定性。比如,滇西边境山区未能充分地得到国家扶贫政策、外部扶持资金和社会保障制度帮扶,致使滇西边境山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落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主体自我积累不足,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内生能力低下,最终使得滇西边境山区陷入“贫困—扶贫资源不足—经济困难—返贫”的恶性循环。滇西边境山区扶贫供体帮扶资源缺乏可持续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制度不够完善。地方政府扶贫部门对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方式主要是经济扶贫,未能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态等全方位扶贫;滇西边境山区现行的扶贫部署无法完全消除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贫困“边缘人群”和“悬崖现象”等问题;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工作存在“短期行为”与资源配置错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对精准扶贫政策获得感的边际效应可能呈现递减趋势,扶贫领域仍会衍生出一些新重点和新问题,将会影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定脱贫[17]。
二是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薄弱。交通、水、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滇西边境山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滇西边境山区基础设施匮乏,将阻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资本积累速度,将会使得滇西边境山区的信息闭塞和市场化程度低,将导致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收入贫困、消费贫困和能力贫困[18]。
三是滇西边境山区普遍存在外部扶持性资源不足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问题。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政府存在着公共服务规划、资源汲取、配置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能力可及范围的空间分割性、公共服务职能“虚位,缺位,越位,错位,抢位”;基本公共服务没有突出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性、民族性、特殊性”等问题;滇西边境山区公共财政匮乏,公共服务政策拉动力不强;政府和社会缺乏协同提供公共服务[19]。致使滇西边境山区主要公共服务资源,如教育资源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供应不足,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对社会资源的平均占有量不足,将会造成滇西边境山区经济发展困难,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现象发生。
四是滇西边境山区扶贫资金条块分割严重。我国政府虽然加大了对滇西边境山区的财政扶持力度,但是由于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分布具有分散化特征,以致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金存在被机械的条块分割现象,扶贫资金使用不合理,扶贫资监管力度不够而流失严重。很难确保滇西边境山区的扶贫资源没能精准到村到户,将会影响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
五是滇西边境山区医疗保障水平低下。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现有贫困线下的兜底保障难以保证完全覆盖。从医疗保障来看,滇西边境山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因得不到集体经济的支撑而逐渐瘫痪,而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尚未建立完善,致使滇西边境山区医疗卫生机构被推向市场而出现过度市场化。于是,滇西边境山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费用涨幅过大[20],从而使得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农户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小病拖成大病,将会导致滇西边境山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