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精准扶贫工程:“治穷窝”脱贫一批

五、易地搬迁精准扶贫工程:“治穷窝”脱贫一批

(一)异地搬迁扶贫工程背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易地搬迁扶贫,是指按照贫困群众自愿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将那些生活生存条件的恶劣、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并通过开垦宜农宜林荒山荒地,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等易地安置,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搬迁工程。云南省委、省政府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的“居住在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区、地方病多发区等的农村贫困人口,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贫困人口”标准,确定了云南省异地搬迁的对象,并于2015年9月率先部署启动了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印发了《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并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文件,提出实施“36313”目标任务,即从2016年开始,通过3年努力,投入600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万户100万人,建设3000个安置新村。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扶贫部门必须坚持“五不选六靠近”的异地搬迁选址规划布局,开展异地搬迁“挪穷窝”的扶贫工作。“五不选”是指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不选、无发展后劲不选的地方、基础设施改善困难的地方不选、就医和就学不方便的地方不选、群众不满意的地方不选;“六靠近”是指靠近旅游交通环线、靠近产业聚集区、靠近工贸旅游园区、靠近县城规划区、靠近乡集镇靠拢、靠近中心村。

滇西边境山区实施贫困移民搬迁是有其必然性的。滇西边境山区很多居民生活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沟、湾、梁、峁、掌等不利于人群生存的地形地貌上,山区农户居住分散偏僻,水电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经济收入低,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上学困难,就医看病难,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滇西边境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很多居民生活在残垣沟壑、坡陡、路窄、弯多、交通信息闭塞的边境贫困地区,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农产品运销难,群众出行难,与外界的经济往来和信息沟通严重滞后;二是滇西边境山区饮水条件恶劣,水源较差,农民饮水困难,大部分村民饮水仍靠降水,遇到天气干旱经常缺水,安全用水无保障;三是滇西边境山区居住条件简陋,山区很多居民住在土窑洞或土坯房中,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存在窑洞裂缝,房顶梁、掾朽烂,墙体掉土,时常漏雨,从而威胁着山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滇西边境山区上学就医难,通信网络难以覆盖,山区的孩子因上学困难而辍学,有一部分边境孩子甚至跨境到缅甸、越南入学,而且山区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群众看病不便捷,有些病常常被耽误,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群众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

(二)“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345”搬迁措施

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过程,必须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把山区的易地搬迁措施与山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灾害防治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山区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为此,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滇西边境山区“345”异地搬迁措施:“3”是指处理好“三个关系”,“4”指的是坚持“四个结合”,“5”指的是破解“五个问题”。

1.“3”意指处理好“三个关系”,实现共同富裕

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措施过程中,各级扶贫部门应该立足于山区乃至云南的扶贫开发大局,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迁出方”与“迁入方”的关系。厘清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过程中“迁出方”和“迁入方”各自的职责,“迁出方”和“迁入方”要协调沟通,相互配合,及时召开村民大会,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化解双方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保持滇西边境山区社会稳定。

二是处理好“搬迁移民”与“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合理配置滇西边境山区迁入地的各种资源,在帮助贫困山区搬迁移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应该兼顾考虑迁入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处理好“移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的关系。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过程中,应该鼓励那些搬迁移民积极参与搬迁项目建设中,在国家必要的扶持和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那些搬迁移民自力更生、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滇西边境山区的易地扶贫开发工作,使移民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实现脱贫致富[9]

2.“4”意指坚持“四个结合”,形成易地搬迁精准扶贫合力

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过程中,各级扶贫部门应该坚持“四个结合”的异地搬迁原则。

一是坚持扶贫易地搬迁与发展迁入地经济相结合原则。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维持搬迁移民基本粮食为基础,大力培植滇西边境山区移民迁入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搬迁移民的收入,为移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扶贫易地搬迁与其他项目相结合原则。各级扶贫部门应该把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易地搬迁工作与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扶贫安居工程、小额信贷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措施有机结合起来,多方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形成异地搬迁合力,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易地搬迁的脱贫进程。

三是坚持扶贫易地搬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扶贫部门要积极推进滇西边境山区迁入、迁出地的天然林保护及退耕还林工程,做好异地搬迁移民安置区的生态能源建设,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迁出地与迁入安置区的资源、人口、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扶贫易地搬迁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原则。各级扶贫部门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过程中,要统筹扶贫资金,做好滇西边境山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移民的综合素质,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搞好医疗卫生保障,把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0]

3.“5”意指破解“五个问题”,实现稳得住、能发展、能致富

为了实现滇西边境山区异地移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各级扶贫部门在实施异地搬迁时应该解决异地搬迁时面临的“五个问题”。

一是解决“搬迁谁”与“往哪搬”的问题。各级政府扶贫部门要精准普查滇西边境山区的搬迁贫困对象,坚持“搬穷不搬富”“群众自愿、政策引导”的基本原则,广泛收集、听取山区的群众意见、接受山区的群众监督,精准识别搬迁对象[11]。同时,还要精准确定搬迁安置地点,按照“移民就路、移民就市、移民就富”的原则,把滇西边境山区的山头贫困农民搬到山脚;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将部分搬迁贫困群众直接安置到乡镇、县城附近,改变他们传统的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获得就业脱贫的机会[12]

二是解决滇西边境山区“搬得出”的问题。各级扶贫部门和政府必须在充分尊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耐心做好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群众思想动员搬迁工作,开展中央、云南省等各级政府的异地搬迁政策宣传,实地考察、面对面、心贴心地为山区贫困群众解决易地搬迁带来的心理方面和生产方面的实际困难,切实减少搬迁阻力。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使搬迁的贫困群众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易地扶贫搬迁、创建美好新家园中去[13]

三是解决“稳得住”的问题。要解决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中存在的“稳得住”问题,各级政府就必须完善迁入安置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搬迁人员能够平等享受迁入地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能够平等享受迁入地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基本的公共服务,让滇西边境山区的搬迁贫困群众在心理上、生产生活上“稳得住”,才能实现滇西边境片区搬迁贫困群众能够安心脱贫致富。

四是解决“能致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进入迁入地以后能够在合理预期下、在合理的时段实现致富目标,是易地搬迁的核心所在。为此,各级扶贫部门要制定科学可行的搬迁规划,加大国家异地搬迁政策的扶持力度、培育迁入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实行“山、水、林、田、路、电”综合治理;对于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的资金配置方向、使用、效益上,要建立山区资金专户,专款专用,实行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坚持项目公示制度,在迁出、迁入区张榜公布搬迁名单、扶贫项目建设内容、补助对象、补助标准、资金使用和物资发放、建材和设备采购、等情况,做到项目建设公开、透明[14]。这样才能解决滇西边境山区异地搬迁中面临的“能致富”问题。

五是解决异地搬迁“不走回头路”的问题。将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精准脱贫融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是该山区脱贫攻坚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易地搬迁精准脱贫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将滇西边境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与就近、就地、就势城镇化相统一起来,激励山区贫困群众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小康梦想,不走回头路[15]

(三)“留得下、守得住、能致富”的戍边固民扶贫措施

滇西边境山区与全国其他多数集中连片特困区相比,其“边境”身份显得特别。滇西边境山区与缅甸、越南、老挝山水相连,拥有4060公里的国界线,该山区的民众都肩负着固守国土的责任,“每一个民众都是一名哨兵”。边境的发展和扶贫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其他地方如果生存环境实在艰难,可以考虑用移走的办法,但边境这样的地方就难以沿用一般的方式,如果单纯从扶贫的角度考虑,把人全部搬迁出来是不可行的,必须考虑到这里的区位沿边的特殊性而“不能动”,“这样的地方,该花多少钱还得花。”不宜实施整体搬迁,对于那些不靠近边境的村,可以进行适当合并,集中打造成山区的特色旅游村[16]。因此,滇西边境山区“边境”一线的精准扶贫必须做好“固民”与“固土”的稳疆固边工作,紧紧围绕“固边、惠民、富民”全面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扶贫与稳疆固边紧密结合,坚持“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边境扶贫路子[17]。守边群众不能采取易地搬迁措施,必须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滇西边境山区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加快边民脱贫致富,确保边民不流失、守边不弱化,为滇西边境山区稳疆固边奠定坚实基础,确保该山区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为此,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异地搬迁精准扶贫时,应该树立“留得下、守得住、能致富”的戍边固民边境扶贫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重点工程。改善边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边民生活、出行的便利程度,大力改善滇西边境地区交通和边境重点地区口岸、边民互市贸易点、边境旅游点、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边境民生,解决群众住房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边防乡镇卫生院,改善边民就医难问题,村内道路实现硬化,建设乡镇农贸市场,方便群众开展货物交易;完善滇西边境工业园区建设。加强滇西边境山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动植物检验检疫设施建设。

二是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边境线上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加强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配套功能最全的商贸物流项目,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等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严厉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加大边境贸易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实现滇西边境山区边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收入,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滇西边境山区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信息交流窗口和国门形象窗口。

三是做好滇西边境山区转移支付资金固边惠民工作。促进滇西边境事务建设,完善口岸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人流和物流工作;推动滇西边境贸易发展,扶持边贸互市建设和边贸企业技术培训、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促进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发展,增加边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