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

五、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

(一)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

滇西边境山区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如表3-5所示。

表3-5 滇西边境山区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农户多维贫困识别数据库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解释[7]

家庭基本情况:

1.贫困标准,贫困户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华人省定标准:(1)国家标准的贫困户,是指2011年国家确定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相当于2013年的2736元)的农户;(2)省定标准,是指各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按照地方标准自己确定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农户。

2.贫困户属性:(1)扶贫户,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农村扶贫标准或省级农村扶贫标准线,并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2)扶贫低保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并且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户;(3)低保户,是指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的生活常年困难,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户;(4)五保户,是指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条例》确定的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五保供养对象。

3.贫困状态:(1)贫困;(2)返贫(略)。

4.致贫原因(主要原因1—3项):(1)因灾;(1)因病;(3)因残;(4)因学;(5)缺技术;(6)缺劳力;(7)缺少发展资金;(8)缺少土地;(9)交通条件落后;(10)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1)其他原因(略)。

5.家庭成员基本情况:成员1(略);成员2同成员1(略);成员3同成员1(略)。

6.住房情况:

6a.住房面积,是指农村住户自有住房面积。不包括仓库等作为生产用途房屋面积。

6b.建房时间(年份)(略)。

6c.房屋主要结构(单选):(1)钢筋混凝土;(2)砖混材料;(3)砖瓦砖木;(4)竹草土坯、土窑洞;(5)其他(略)。

7.生产条件情况:

7a.耕地面积,是指农户实际经营的所有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面积。包括承包集体耕地、转承包他人耕地和家庭自营地(比如,自留地、饲料地和零星开荒地)的面积。但代他人临时耕种的耕地面积除外。

7b.有效灌溉耕地面积,是指具有一定水源,土地比较平整,配置灌溉工程、设备,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

7c.菜地面积(亩)(略)。

7d.灌溉水田面积(亩)(略)。

7e.林地、桑园、茶园、果园、咖啡面积(亩),是指包括生长乔木、竹类的土地面积(含退耕还林面积)和种植桑园、果园、茶园的土地面积,但是租入面积除外。

7f.牧草面积(亩),是指农户实际经营的所有包括承包集体的牧草地、家庭自留牧草地和转包他人牧草地的牧草地面积。但代他人临时经营牧草地的面积除外。牧草地是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人工牧草地、天然牧草地。

7g.水面面积(亩),是指经常进行经营活动的水产品养殖水面面积,但是租入面积除外。

7h.商品用经济作物面积(亩),是指除粮食、绿肥、饲料作物以外的用于出售产品的其他作物面积,不包括租入面积。

7i.生产用房面积(亩),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房屋或者建筑物。如厂房、仓库、车间、畜禽舍、温室等。

7j.宅基地面积(亩)(略)。

7k.是否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略)。

8.收支情况:

8a.家庭总收入(元)(略)。

8b.工资性收入(元)(略)。

8c.家庭经营收入(元)(略)。

8d.转移性收入(元)(略)。

8e.财产性收入(元)(略)。

8f.生产经营总支出(元)(略)。

8g.家庭纯收入(元)(略)。

8h.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元)。

9.生活条件情况:

9a.通电情况(1)已通电(略);(2)未通电(略)。

9b.燃料类型(1—3项):(1)柴草(农作物秸秆、干畜粪);(2)煤炭(3)灌装液化石油气;(4)管道液化石油气;(5)管道煤气;(6)管道天然气;(7)电;(8)沼气;(9)燃料用油;(10)其他(略)。

9c.饮水情况(单选):(1)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略);(2)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略);(3)不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略);(4)江河湖泊水(略);(5)收集雨水(略);(6)桶装水(略);(7)其他水源。

9d.厕所类型(单选):(1)水冲式卫生厕所(冲入下水道、化粪池和厕坑)(略);(2)水冲式非卫生厕所(冲入其他地方)(略);(3)卫生旱厕(4)普通旱厕(略);(5)无厕所。

9e.拥有耐用品消费情况(多选):(1)洗衣机;(2)电冰箱/冰柜;(3)彩色电视机;(4)空调;(5)热水器;(6)计算机;(7)自行车;(8)助力车;(9)摩托车;(10)三轮车或四轮用车;(11)家用汽车;(12)固定电话;(13)手机。

社会保障:

10a.是否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1)参加;(2)未参加(略)。

10b.是否参加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参加;(2)未参加(略)。

帮扶需求项目:

11.基础设施(多选1—3项):(1)修建基本农田;(2)沼气池;(3)危房改造;(4)移民搬迁;(5)牧畜圈舍;(6)饮水池或小水窖;(7)串户道路;(8)其他(略)。

12.种植业(多选):(1)水稻;(2)玉米;(3)小麦;(4)大豆;(5)马铃薯;(6)蔬菜;(7)药材;(8)烤烟;(9)油菜;(10)甘蔗;(11)麻类;(12)花卉(略)。

13.养殖业(多选):(1)家禽;(2)猪;(3)羊;(4)牛;(5)驴;(6)水产;(7)其他(略)。

14.林果业(多选):(1)经济林;(2)水果;(3)干果;(4)桑蚕;(5)茶叶;(6)油茶;(7)咖啡;(8)其他(略)。

15.劳动力转移(单选):(1)县内;(2)县外省内;(3)省外;(4)国外。

16.教育助学(单选):(1)教育补助(略);(2)助学贷款;(3)其他(略)。

17.劳动力培训(多选):

(1)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是指初中、高中毕业后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且已注册学籍的新生劳动力培训,或者在人社部门登记注册的已经参加一年以上培训学习的新生劳动力培训。

(2)成年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是指推荐优质培训机构对有转移培训愿望的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中、短期转移培训并获得结业证和职业资格登记证书的培训。

(3)本地扶贫实用技能培训,是指根据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关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对劳动力进行种植、养殖等选进技术培训,让他们至少掌握1只2门种植、养殖等先进技术,提高接受培训的人具有科学致富能力。

(4)贫困村创业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办班或委托培训等方式,对有创业基础、创业意愿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产业扶贫带头人等群众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18.疾病救助(多选):(1)克山病;(2)大骨节病;(3)碘缺乏病;(4)地方性氟中毒;(5)地方性砷中毒;(6)艾滋病;(7)其他病(略)。

19.灾害救助(多选):(1)旱灾(略);(2)涝灾(略);(3)病虫灾(略);(4)冰冻灾(略);(5)干热风灾(略);(6)动物疫灾(略);(7)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略);(8)地震(略);(9)其他灾害(略)。

20.服务业(多选):(1)运输;(2)餐饮;(3)商铺;(4)乡村旅游;(5)其他(略)。

21.保险业(单选):(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略);(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力相适应,按照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民普遍参保进行。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3)其他保险(略)。

【注释】

[1]李裴、罗凌:《识真贫才能精准扶贫》,载《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第7版。

[2]赵吉雄:《如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载《决策与信息》2015年第11期。

[3]张立群:《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的类型及对策》,载《红旗文稿》2012年第22期。

[4]郭熙保:《论贫困概念的内涵》,载《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5]王艳慧、王小林、赵文吉、张建辰:《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6]王艳慧、王小林、赵文吉、张建辰:《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7]王艳慧、王小林、赵文吉、张建辰:《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