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政策延续衔接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六、扶贫政策延续衔接缺乏可持续稳定性

扶贫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自己所制定扶贫政策能否减贫及减贫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滇西边境山区绝对贫困的消除离不开诸多扶贫政策的支持,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减贫。同样,滇西边境山区脱贫攻坚期内的可持续稳定脱贫更离不开可持续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如果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必将面临着脱贫后再次返贫的风险。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在脱贫攻坚结束后,应给予该地区和贫困人口一个政策稳定期和过渡期,以巩固之前取得的脱贫成果。但是,从对滇西边境山区实施攻坚脱贫过程所获得的经验可知,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政策延续衔接缺乏可持续稳定性,将会对本区域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造成阻碍。

滇西边境山区精准扶贫政策存在与“真脱贫、脱真贫”目标背道而驰现象。滇西边境山区部分官员的扶贫工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盲目搞经济建设,忽视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后经济如何发展,忽视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今后的可持续性生活,极易造成滇西边境山区脱贫后再次返贫。例如,为了提高自己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政绩,滇西边境山区地方官员不能真正把握精准扶贫政策要求,忽视精准扶贫造成涉及面广、时间长特点,忽视精准扶贫政策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系统组成的系统性特征。因此,滇西边境山区一些扶贫干部对扶贫基础性工作不进行科学规划,具体扶贫工作不扎实,大搞“面子工程”捞政绩,把扶贫金集用到突显政绩的扶贫项目上,严重影响扶贫资金的运作效果;滇西边境山区一些扶贫干部政策执行人员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却不对当地贫困群众负责,存在“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现象,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甚至普遍存在“虚假脱贫”“算账式脱贫”“数字脱贫”形式主义。[22]这些将不利于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稳定脱贫的实现。

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政策的“造血”功能缺乏可持续性。滇西边境山区扶贫政策实施的目标,既要解决当地贫困人口绝对贫困问题,也要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其收入可持续增长,从而实现可持续稳定减贫。然而,滇西边境山区一些扶贫人员为了能尽快取得扶贫成效,可能采取短期内见效的急功近利扶贫手段,导致滇西边境山区的短期经济利益增长,但是将会弱化滇西边境山区贫困人口可持续长期发展致富能力的培养。这是重“输血”扶贫,轻“造血”扶贫的表现。同时,滇西边境山区存在“虚假贫困”和“虚假脱贫”扶贫造假现象。在政绩升迁的“压力型体制”和地方“政治锦标赛”下,为了完成扶贫攻坚“政治任务”,应对“一票否决”的威力。滇西边境山区一些扶贫干部都会将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日期提前,一些政府扶贫部门为了顺利完成脱贫指标,出现“虚假贫困”和“虚假脱贫”扶贫造假行为。

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扶贫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滇西边境山区在脱贫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建立“政府—市场”结合式的扶贫政策模式,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因知识技能低下,自我脱贫意识不强,贫困文化影响巨大,导致信他们容易被信息化社会下的新型发展方式所排斥。另外,滇西边境山区客观存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不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宽,保险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风险,致使滇西边境山区脱贫人口难以有效应对风险而返贫。还有,滇西边境山区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政策对相对贫困的识别和测量还处于探索阶段,扶贫政策实施的重点依旧是针对贫困人口的收入贫困上。事实上,滇西边境山区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贫困,还表现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精神思想等多位贫困。如果扶贫政策关注单方面或小范围的贫困,将会影响滇西边境山区脱贫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