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约束型贫困村”的精准帮扶措施

三、“素质约束型贫困村”的精准帮扶措施

滇西边境山区是集多山、多民族、生态环境恶劣于一体的复杂地带,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民人均受教育仍停留在小学教育水平上。而且,滇西边境山区不少民众几乎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思想理念上与内地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村民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使得劳动力人力资本匮乏。贫困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人数多,受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权利不足,村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率低下,大多缺乏脱贫致富技能,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强。因此,滇西边境山区存在着大量的素质约束型贫困村,针对山区素质型贫困村的特征,我们必须实施教育扶贫、雨露计划“拔穷根”,实现山区贫素质型贫困村脱贫一批。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因村施策”的精准帮扶措施。

一是根据《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工作方案》《教育部云南省政府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以及《云南省滇西边境山区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相关规划,把“扶心”“扶智”与“扶财”“扶物”统一为“扶人”上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农村实用等各类人才;二是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办学质量,到2020年,滇西边境山区的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是加强滇西边境山区的初、高中毕业后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山区就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四是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筹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办好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目标;五是通过教育培训与滇西边境山区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的有效对接,通过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转移劳动力,提高滇西边境山区就业创业水平[31];六是围绕“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要求,培养符合滇西边境山区地方性、民族性、边境性、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