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扶贫

五、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扶贫

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文化存在的要义并不在于为我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一份异文化,而在于通过其文化的异质性,即当主流文化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滇西边境山区特殊贫困少数民族群体的生存、发展时,少数民族文化能够为自己本民族提供一些新选择的可能[19]。因此,我们在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要引导少数民族摆脱民族“贫困文化”消极方面的影响。我们在研究该地区民族贫困问题的时候,应该考虑民族文化习俗,面对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存有一定差异时,我们的主流文化应该有容纳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在实施精准扶贫、减贫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价值,在强大的主流文化压力下,以牺牲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代价,被迫接受或者迎合主流文化的诉求,最终是达不到预期的扶贫效果。缘于此,我们必须利用族群的文化认同机制和社会组织机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凝聚、整合民族集体力量,公平合理利用各种发展资源,实现滇西边境山区民族的整体脱贫[20],把滇西边境民族贫困地区之外的生产文化与该山区的地方性民族文化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滇西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主流文化可以吸取滇西边境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精华,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对主流文化的反哺作用,达到实现滇西边境山区推行精准扶贫战略有新的突破。

坚持主流文化与滇西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精准扶贫相结合原则,尊重滇西边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构建滇西边境山区反贫困话语权体系的关键。在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让该山区生活在贫困状态中的贫困群体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尊重该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使该山区各民族真正感受到自己民族文化、生存方式的价值,增强对本民族的自信,以便找到各民族适应环境的新生存方式[21]。如果扶贫过程中缺乏少数民族改变贫困的话语格局,那么少数民族贫困群体的贫困往往随着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而被割裂,他们依然处在社会经济增长的边缘地带而不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缘于此,在滇西边境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山区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继承与发扬。实施精准扶贫的行为主体(扶贫部门)应结合滇西边境集中连片民族特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精准扶贫开发。

滇西边境山区是民族聚居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该山区反贫困的内在驱动力,各民族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且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了许多优秀、独特的内涵,有利于该山区反贫困。因此,在扶贫过程中,会遇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关系,保护民族特色文化,不断发掘、提升、利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大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力度,打造滇西边境山区民族文化旅游精品[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