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资金技术致贫家庭”的精准帮扶措施
滇西边境山区因缺技术资金致贫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家庭缺资金,表现在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很少或没有资金积累,缺乏项目发展必需资金;家庭缺技术,表现在家庭成员缺乏管理能力,缺乏知识技能、缺乏外出打工增收入的就业技能,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对滇西边境山区缺资金、技术的“两缺户”采取的帮扶措施,是开展技能培训,搞好金融帮扶工作,针对滇西边境山区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提高家庭劳动力技能。
(一)做好资金帮扶工作
扶贫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捐赠资金、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资金以及其他资金。按照《云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贫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边境地区、贫困革命老区以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要把扶贫资金向这些贫困地区倾斜,精准界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结合滇西边境山区资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资金帮扶,确保扶贫资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帮扶的地方。首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改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设施,改善贫困家庭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具体帮扶措施是:贫困家庭的危陋住房(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为贫困家庭修建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为贫困家庭修建小水窖、小水池、人畜饮水工程及牲畜厩舍改造等。其次,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培育和壮大优势产业,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发展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特色产业,帮助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从事民族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承接来料加工订单,发展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再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必须用于提高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成员的就业能力和生产能力,对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输出进行技能培训。最后,扶贫资金用于缓解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的生产性资金短缺困难,通过建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增加贫困家庭收入的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也和市场流通企业或农户的贷款贴息补助。
(二)实施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就业
云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发挥好技能培训的职能优势,在25个边境县(市)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家庭、“直过民族”家庭进行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工作,抓好技能扶贫。实施“四个一批”帮扶措施,即依托滇西边境山区龙头企业,培训一批适应该山区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者;依托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一批技能劳动力;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养一批适应滇西边境山区重点产业发展的技能人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新生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对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且已注册学籍的或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登记注册的参加一年以上的新生劳动力培训。二是对成年劳动力转移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对有转移培训愿望的滇西边境山区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开展中、短期转移培训并获得结业证和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三是开展扶贫实用技能培训。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培训贫困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掌握种植、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四是培养贫困家庭创业人才。根据滇西边境山区特色资源开发、扶贫产业发展需要,对滇西边境山区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产业扶贫带头人等,采取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或技能培训部门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培养滇西边境民族山区用得上、留得住、养得起的一批“乡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