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类型多样化和致贫原因复杂化

二、贫困类型多样化和致贫原因复杂化

(一)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类型多样化

滇西边境山区的地方性、民族性、特特性,导致该山区的贫困类型复杂多样区域发展障碍型贫困、资源约束型贫困、素质约束型贫困、少数民族族群型贫困、制度供给不足型贫困等。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大贫困类型。一是资源型贫困。因滇西边境山区的自然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而形成资源约束型贫困。另外,滇西边境山区的一些区域自然资源虽然充足,因缺乏资金和市场支持和该区域不能可持续开发利用资源而形成资源富足型贫困,出现“捧着金饭碗受穷”。二是主体型贫困。滇西边境山区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该山区出现“空巢化”“妇女化”和“留守儿童”贫困;或者因滇西边境山区各民族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储备不足、地方性疾病、传染病无法及时医治导致生产能力低下而贫困。三是生产型贫困。因滇西边境山区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落后引致贫困。同时,滇西边境山区地形切割明显,土地具有稀缺性、破碎性、连片性差、肥力很差,农业耕作还是以人力、畜力为主,山区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从而形成生产型贫困。四是贫困线附近人群的脆弱型贫困。滇西边境山区贫困线附近人群因自我发展能力的缺失而不能应对减贫政策变动和疾病、自然灾害而致贫。五是政策型贫困。滇西边境山区或政策缺位、或政策盲点、或政策滞后而形成贫困[13]。比如,国家的主体功能划分,滇西边境山区很多区域被划入限制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便成为第一要务,而该山区很多人都是依赖于区域内的资源。而且滇西边境山区还未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机制,从而导致滇西边境山区很难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盈”。

(二)滇西边境山区致贫原因复杂化

滇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由于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山区贫困的形成原因极为复杂,有自然因素,比如,高山峡谷相间、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而致贫;有社会因素,比如,因处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末端,以致国家扶贫政策难以惠及,有民族、宗教因素,比如,贫困问题、边境问题、民族问题相互交错致贫;既有历史、政治的,也有现在、体制的;基础设施瓶颈突出而致贫;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地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增收渠道相对单一,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等特殊贫困群体依靠自身努力很难走出贫困状态;政策投入不足、自身财力较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边境问题复杂、国家政策很难惠及边境引致贫困;吸毒贩毒致贫、艾滋病、地方性疾病致贫;能力和文化不足致贫,尤其滇西边境山区各少数民族的贫困文化,是致贫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