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两年来,有一个词语一直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无论是在中央级主流媒体,还是在草根性的网络媒体,无论是在人民日报社论,还是在微信朋友圈,我们都可以高频率地见到它的身影,这个词语就是“新常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2014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并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今天的影视传媒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同样面临着新常态:
从传媒行业来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传媒行业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从高等教育来看:从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再到去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一系列部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热议。
从高等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传统教育行业、互联网行业巨头及新兴企业纷纷扎向在线教育,百度投资万学教育、传课网、智课网,阿里巴巴推出在线学习平台“淘宝同学”,腾讯推出“腾讯课堂”……一大批线上—线下教育、大型开放式MOOC等出现,对高校课堂尤其是高校教师造成巨大影响。
从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来看:首先,“网生代”成为学生主体。1994年中国互联网诞生,1995年后出生的孩子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他们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主体,其互联网使用、检索、发布、运用的能力令成年人叹为观止。其次,“后喻文化时代”来临。有关专家指出,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的良好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这就是“后喻文化时代”。以95后为代表的“网生代”引领着“后喻文化时代”,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才能教给学生一瓢水”和“怎样传道授业解惑”的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科领域分界越来越模糊,交叉性发展加强,影视艺术教育面临着高科技的挑战。在教学方式、教学技术、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探索影视艺术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是传媒类院校近年来加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的一个突破口。基于此,本书编委组整理收录了新常态下传媒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共11个,包括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导演专业导表方向、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音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编导(专科)、电视节目制作(专科)共9个本专科专业和两个专业方向。这些教学方案在开发过程中紧密结合高等应用型教育与传媒类实践中现代创新创业人才的现状,突出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育人,特色办学”的特点,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核心专业技能的培养。
按照编委组提供的模板,各“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结构如下:
一、学制与学位
二、学时
三、培养目标
四、基本规格要求
五、主要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
(二)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课
(三)专业选修(方向)课
(四)主干课程简介
六、课程教学进程计划表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八、各类课程课内学时分配表
九、各学期教学进程计划表
十、有关说明
本书同时收录了参与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相关教师的部分研究论文,供其他同类院校参考。按照文章主题共分为以下四个栏目:
一、高校实验室教学体系构建
二、影视传媒类专业建设研究
三、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构建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究
本书编审委员会由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陈祖继教授担任主编,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院长刘彤副教授担任副主编,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务办负责统稿工作。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四川传媒学院领导给予了指导性意见,特此感谢。
本书的编写还得到了许多传媒类专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资格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有关院校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编委会
2016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