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文化催生的新审美习惯

二、由新文化催生的新审美习惯

(一)移动终端的普及,新的信息传播形式

放在今天来看,这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但在艺术教育当中,真正在意识上做出改变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占到绝大多数。几乎在每一堂新媒体课上,老师都会用很大的篇幅来为学生讲解一个由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搭建起来的新传媒体系,但很多学生却没有明白是什么样的“魔法”让新媒体深深植根在了自己的生活之中。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信息已经累积到了一个开始引发变革的程度。它不仅使世界充斥着比以往更多的信息,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加快。信息总量的变化还导致了信息形态的变化——量变引发了质变。[3]正如维克托和肯尼斯在书中所说,当今媒体所承载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在进行媒体设计教学时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目前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视频播放方式,即观众可以即时在屏幕上发表观点,而且这条观点可以在所有正在观看同一视频的观众屏幕上划过,这就是所谓的“弹幕”系统,国内流行的弹幕网站Acfun,bilibili和众多互动直播网站都是基于这个系统。有意思的是,很多时候屏幕上飞窜的弹幕(评论)内容的吸引力,已经超过了视频本身。也就是说,传统的视频制作只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讨论话题,有时即便从视频制作的角度去审视,很多网络点击量巨大的作品质量都很差,但是它们所引发的观众互动已足以使其赢得盆满钵满。

(二)艺术的融合

100多年前电影的出现,曾经促使了一次六大传统艺术的融合,也使得电影有了“第七艺术”的头衔,原因就是电影包含了几乎所有六大艺术形式。今天,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质变已经让艺术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或者说所表现的东西越来越模糊,一些设计师/艺术家称之为“神秘感”。在一次对话国内当代知名设计师/艺术家殷九龙先生和周褐褐女士时,他们提到这种神秘感是由个体之间的距离产生,能够引发诱惑甚至掌控欲。而“个体距离”在我看来就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二三十年前不同,这种“个体距离”几乎可以在任意两(多)个个体之间找到,因为现在社会中信息基数实在太大,甚至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双胞胎,也可能因为一人在睡觉时,另一人用手机阅读了一篇文章,而最后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当然这是一个戏剧化的例子,但在“大数据时代”,这种“偶然”绝对不是一个偶然。我时常在想,现行的艺术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尝试剥离艺术的外在形式,换一个方向,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多样的、不定性的艺术。

(三)艺术(美学)的功能在改变

虽然“艺术(美学)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不确定的学术命题,但我们在很多书本中都能找到种种不同的功能说。有人说艺术是一种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艺术生产活动中,艺术家通过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读者和观众通过艺术来获取美感;也有人说艺术审美是一种教育功能,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传承了思想、感情和理想。如果从这种观点出发,我认为,艺术(美学)的功能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改变。同样由信息爆炸带来的多样性社会,每天都会迸发出无数的新观点,“经典思想”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传统艺术的传承功能已经被一些新兴文化所颠覆,其中很多扮演着毁灭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众多经典艺术已经被“新世界”所遗忘,越来越少的人喜欢读纸质的书;越来越少的人会手写信,有的甚至不会写字了;京剧演员转职做杂工等新闻近几年也是层出不穷。艺术创新并不意味着毁灭旧事物,否则创新就是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