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理性思维融入艺术创作的突破口

二、在教学方法上寻找理性思维融入艺术创作的突破口

(一)对比教学法

这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总结出一个叫作“对比教学法”的小经验:让学生们在实验室中按他们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也就是脱离逻辑型理性思维的根基,直接以感性思维支配他们的艺术创作,让他们深切地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所面对的困惑和遇到的困难,之后,再让他们以理性为底,感性为上,双管齐下再做一次系统性实验,充分感受两者之间的差距,从根本的认知上纠正他们在思维方式上的“偏瘫”现象。

(二)电视节目一体化创作的实验程序及要求

以多机位录制切换的文艺晚会类节目制作为例,按照标准程序,此类节目的制作流程是这样的:节目策划案的制作—节目遴选及编排—节目录制台本的制作—彩排及录制台本修订—录制。在整个程序中,每一步都不可或缺。而在这几个步骤中,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比重应该说是均分的,其中,节目策划需要对节目形态及其所表达的内涵、精神价值、情感价值进行全面思考,节目遴选及编排需要重点考虑节目自身的节奏、感官形态及其为观众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冲击。这些因素是喜好文艺工作的艺术生们所乐于从事的项目,通常来说,同学们在这个阶段的积极性和兴趣都是十分强烈的,很多较具创新性的节目形态及编排方式不断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

(三)电视节目一体化创作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录制台本创作

晚会类文艺节目的前期筹备阶段是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度理性思考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录制台本的设计和写作。录制台本是此类电视节目录制工作中每个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台本的作用就是让节目录制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自己的岗位定位,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录制台本样本:

从上表可以看出,完成一个晚会类文艺节目台本的写作,需要综合细致地考虑整个晚会录制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大到演员上场下台的调度、舞美道具的调度等元素,小到一个节目中可能需要的某一种表现方式,这样一种需要预见性思考的工作必须由理性思维来完成,这样的思维首先需要对全局进行统筹,对细节进行编排,对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进行预测,以及制定必要的应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思考方式和工作已经脱离了艺术创作的非线性的、感性的思维方式。

每到这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就会认为:在没有台本的前提下,只要经过数次彩排,完成一台晚会节目的录播甚至是直播都是没有问题的。

(四)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台本创作的必要性?

为了让同学们打消这样的错误念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安排同学们按自己的思路完成一期晚会类文艺节目,该教学内容共24个学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由同学们自由发挥,不做任何干涉。同学们在节目筹备、编排和彩排过程中会较为顺利,同时,他们也必然会忽略录制台本的制订和修正。同学们很自然地在无台本(或是只有简单到不具实质指导意义的台本)的情况下,就进入到了节目的录制阶段。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尽管同学们经过了精心的节目彩排,整个节目本身进行得很顺利,但节目的录制却让他们伤透了脑筋。首先,在多机位现场切换录制的过程中,各机位的定位不明确,这就导致各个机位的摄像在录制拍摄时随心所欲,这不仅造成了各个机位间的不协调甚至是混乱的场面,而且也极易导致很多机位之间资源的重叠使用,出现数量非常巨大的相似构图画面。

同时,节目间隙间演员的调度、道具的调度、舞美细节的调度等,都只能在节目替换时,进行专题调度,也就是说,同学们的节目衔接和前述调度工作必须相互独立地进行,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录制只能“录播”,而不能进行“直播”,而且,现场观众也很排斥这样的节目推进方式。

对于担任切换导演这个角色的同学来说,他的困惑是最为集中的,因为呈现在切换台前监视屏幕上的场面是如此混乱,这是他在录制之前所想不到的:摄像的同学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各自为政,数个机位的画面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在自由运作,切换导演完全无法知道每个摄像下一步会将镜头进行怎样的调度。这个时候,整个晚会的录制工作实质上已经陷入了某种程度的无序状态。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困惑后,同学们自然就会对自己的艺术作品质量进行反省,这就是使其真正接受认真完成录制台本这一观念的最好契机。

“录制台本是一个绕不过的坎”,这是同学们必须接受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真正建立,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真正接受,才是理性思维在电视节目一体化制作实验室中的一个小小胜利。

(五)理性思维在一体化实验室中遇到的另一大挑战——现场切换

1.现场切换在电视节目一体化创作实验室中的重要性

在这个实验室里,让理性思维又一次在与感性思维的博弈中胜出,就是要让同学们真正地接受电视节目录制切换的正确程序。

电视节目录制中的切换工作,是整个录制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文艺节目不管有多精彩,镜头切换如果出现了技术上的硬伤,或是在节奏的掌握上以及情绪表现的掌握上失败了,实际上就意味着整个节目的失败。因此,让同学们学会正确使用切换台,以及正确地运用切换程式,是我们整个一体化实验课程的重中之重。

从工作性质上来说,切换导演就是将现场所有摄像机位的图像进行实时剪辑(电视画面编辑所有知识的现场实时和快速的运用),对现场画面进行调度(各机位景别,摄法的选择,现场画面拍摄的取舍),以及对各机位提供的图像进行各种技巧的组接,因此,切换导演必须具备扎实的电视画面剪辑基础。对于进入大三的同学们来说,具备这样的基础不成问题,稍加熟悉,同学们也能对现场切换操作驾轻就熟。

2.现场切换环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切换导演的工作难度和其所需的反应速度与现场机位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如果现场拍摄机位只有4个以下,切换导演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感性思维,随性地对各个机位进行调度和使用;但是如果现场机位超过4个,甚至达到了数十个,就需要一套逻辑严密、程序审慎的理性化行事规程来对切换导演的调度工作进行规范了。我们要让学生接受的这套逻辑如下:

通过主机位进行现场观察(观察顺序:以画面景别为序,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均可)—初步选定预设画面—通知该画面摄像将画面调整到所需状态—选择该画面信号进入预监通道(或与前一步骤对调进行亦可)—通知下一画面准备—切入预监信号(或切入预监信号—通知下一画面准备)。

3.理性化思维在现场切换教学中怎样才能被学生接受?

以上程序是一种标准的理科式思维方式——刻板、严谨、线性,而这一点,就是我们的艺术类专业学子们很难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同学们真正接受以上的操作规程呢?

首先是采取强制性措施——在向同学们传授基本的切换理论和操作规程后,我们会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考核,并以20%的比例将这一考核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其次是在同学间建立一套监督机制,在制度设计层面确保同学们能相对自觉地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思考和操作。这个制度不尽完善,但起到的督促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在整个学期内,所有制作组的节目都由另一个小组来录制和切换,但后期剪辑又由节目组自己完成,这样就形成了节目编导组(主要负责节目策划、遴选、编排和台本制作)与节目录制切换组(主要负责现场拍摄、切换和播控室视音频技术操作)分立。在这样的机制下,由于事前并不知道节目组对节目的策划和编排,录制切换组的每个成员就必须人手一册录制工作的详细台本,否则他们就根本不知道该如何配合节目组进行录制;同时,在节目视觉表达效果的营造上,节目组必须将表达意图告知切换导演,切换导演如果不根据标准程序进行操作,是很难达到节目组想要达到的效果的,尤其是当节目组成员拿到手里的切换后节目素材,便可知道切换导演是否按照我们的既定思路行事了,因为如果切换导演没有按章操作,就很有可能让节目录制画面素材在视觉感官和情绪渲染表达,甚至是镜头组接切换这样最基本的方面的效果都会不尽人意,甚至可能是一团乱麻。因此,负责技术支持的拍摄切换小组就必须按照节目编导组创作的录制台本上规定的动作来行动,这不需要教师操心,只需同学们之间相互监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