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经验分享

一、教学经验分享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每学期的第一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安排同学们进行分组。分组的要求是4至5人一组,这是按照设备管理中心的要求进行的。另外的要求就是男女搭配,由于我院女生多,男生少,各小组基本上是由3女2男或4女1男组成。分组工作完成之后,一定要选择一个责任心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这样就形成了组长对班长负责,班长对任课老师负责,任课老师对学校负责的金字塔结构模式。

由于大一同学都是刚入校,彼此之间尚不熟悉,随着教学的深入,难免出现组员之间配合不好的情况。这时,个别组会提出换组的要求。对此,我都是先了解情况,若问题比较小的,就协商解决;若是某位同学换组的态度特别坚决,必须本人在期末考试片拍摄之前提出书面申请,在任课老师同意、新组组员接纳的前提下,才可以调组。分组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上课是按照组别依次就坐。比如上课后一横排应该坐十个同学,实际来了九个,老师一眼就能发现有个同学缺勤。而且同学们若按照组别就坐,便都坐在了教室前排,从而提升了班级的整体形象。

(二)每次领设备的检查工作

摄像机按照用途,可以分为广播级、业务级和家用级[2]。我院的主流教学机型是业务级的手持摄像机,如索尼DSP-PD190P。对于检查机器,我是这样要求的:先安装电池;然后打开镜头盖,正常开机;半分钟后看电池电量,如果电池电量不足,现场报告给班长,然后由班长报告给设备科老师,统一进行更换。开机之后,先试试摄像机的两个变焦杆,确定没有问题后,再用正确的方法装入磁带,实录1分钟,倒回去检查声音和画面。如果出现花带的现象,就得排查是磁带老化还是机器磁鼓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现场解决,避免机器领到教室,出现不能录像的问题。

每次由小组成员轮流去设备管理中心领机器。如果一组是四个同学,第一周就由第一个同学去领还机器,第二周由第二个同学去,依次循环,而班长必须在现场登记清楚每台机器的编号。这样分工可以有效避免资源的重复。

(三)安排几次分析短片

之前由我院2007级同学拍摄的《翁丁》,获得了上海电视节短片单元最佳摄影奖。当时我抽了一节课的时间,安排主创同学来到教室,与同学们零距离接触。大家在看完短片后提出各种问题,由主创同学现场解答。有些是和拍摄相关的问题,如天空中云彩的运动是不是间隔拍摄。有些是和拍摄无关的问题,如主创同学如何想到拍这个题材,如何从学校乘车到了云南的那个地方。除了回答问题,主创同学还专门提了一些细节,如片中小男孩因为家里穷,穿的布鞋前头都露出三个脚趾,主创同学临走前专门给小男孩买到了一双运动鞋。这些宝贵的分享,不仅让大家明白了一部好作品的来之不易,更让大家懂得了要用爱心去拍摄。

在上学期,我抽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播放了北电的故事短片《寻找小龙人》。在看片前,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几道思考题,如全片有多少个固定镜头,有多少个运动镜头,有多少个场景,某街道(龙华路)上两人的对话有几个镜头,分别是什么景别等。在看完片子后,先由同学们回答问题,再告诉大家正确答案。最后我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如一部短片一般是以固定镜头为主,本片15分钟,有近200个镜头,平均一个镜头约5秒。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鼻祖”——《60分钟》,迄今为止已在荧屏上活跃了40余年,证明了一个道理,“电视新闻不仅可以像报纸一样搞深度报道,而且由于声画组合,更具说服力,更具特色”[3]。这才是摄影的魅力所在。学习电视摄影,不是为了摄影而摄影。当天放学之后,同学们都围着我积极地做相关讨论,觉得这个讲课形式比单纯讲理论课好,纷纷要求多增加一些这样形式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