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写分镜头剧本、现场拍摄、检验影视基本元素的理解和运用,学会后期剪辑、录音合成等基本技法,达到独立拍摄影视短片的水平。还将一些先进的设备,如高清摄像机拍摄、高清转播车演练、3D特技特效制作等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创建贴近实际的模拟、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此外,还增设综合演练,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水平,构建了以学生创作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具体做法为:
(一)开放性的教材
改变传统的将单一教材作为教学范本的方法,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学习需要为依据进行教学,使新的知识点通过教学大纲形成知识链,既有一定的规范性,又充分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与灵活性,还可以把新理论、新知识不断融进教学体系中作为与社会接轨的衔接点。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适合本院教学特色的两套自编教材——《影视导演实用教程》和《电视画面编辑教程》先后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四川传媒学院出版。
(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
在专业教学中,提倡“讨论式”“交流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用“现象”启发学生创作。把当今社会影视创作中的问题和现象及时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参与探讨和研究,而不是简单地了解现成的专业理论。
(三)开放性的考核形式
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最终还体现在考核方式和内容上。该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天下”的考核方式。
(四)开放性的教学实验活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了利用校内较先进的实验实践条件,还把经常性的专业课程实验实践和社会岗位实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大二阶段,即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利用寒暑假到电视台实习,等到了高年级再按教学计划的安排集中实习。这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
在编导类专业课程的总体设置上,第一个层次是广播电视编导所必备的基础课程,如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第二个层次是广播电视编导与制作的课程,如大二所学的影视导演实用教程、电视画面编辑教程、电视照明技术等。也就是在第二个层次上,课程安排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所需的技能进行分解,分类学习,以求在每项实践中进一步深入,加强对编导基本功的训练。第三个层次是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如广播电视一体化制作、虚拟演播室技术、电视栏目综合演练等,都是综合类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实际上是把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综合运用,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实用化、方向化。这是大三综合提高的过程,也是为出作品、出效益、与未来工作单位零距离接近做准备的过程。第四个层次是实习阶段和毕业设计阶段。四个层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构成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主干框架。
在不断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学院的电视画面编辑课程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在实验教学的道路上已经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以专业素养高、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见识广、使用过多种高端设备和先进的软件而广受中央电视台、各省市电视台,以及影视传媒单位欢迎,许多毕业生参加工作不久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已经担任了部门领导,有的到国外、境外深造,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有的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取得了不凡成绩。但是,这些在教学实践中所收获的经验与国家七部委实验教学的精神和社会的需要之间尚有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力求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这既是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的期望,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吴三军.电视编导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新闻界,2010(5).
[2]许海潮,张国伟,江铁成.编导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职业时空,2010(7).
[3]董立娟,李法玲.广播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