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纯培养动手能力向建设应用型文化氛围升级

一、从单纯培养动手能力向建设应用型文化氛围升级

从德国等国家的应用技术类大学发展经验和我国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看,推进应用技术类大学建设,必须充分学习、吸收、借鉴关于大学文化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将着力建设符合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文化氛围作为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近两年来,四川传媒学院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需求,加强相应的文化建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撑、创设氛围。

首先是构建先进育人理念。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首先要更新育人理念,要从原来关注学科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向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转变;充分考虑教学效果的社会评价,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的有机对接。因此,四川传媒学院提出“五自三出”(“自己编剧、自己导演、自己组织演出、自己拍摄和自己后期合成”“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特色育人理念。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将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作为学院的办学纲领,实施了大量创新举措,重点处理好“十大关系”,即:电影教育和电视教育的关系、编剧教学和影视市场的关系、影视编导和影视产业其他环节的关系、影视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的关系、影视艺术教育和传媒产业的关系、艺术和技术的关系、一专和多能的关系、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所学专业和学生个性的关系、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关系。这些举措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化解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

其次是强化教师技术转化应用能力。应用型教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与培养规律。应当将具有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作为教师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四川传媒学院积极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来源多样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1000多人,汇集了一批川内外传媒、艺术、IT、教育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3人、“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13人、“飞天奖”获得者9人、“华表奖”获得者4人、“百花奖”获得者2人、“金鹰奖”获得者4人、“金鸡奖”获得者3人、“金像奖”获得者3人、“星光奖”获得者3人。从教师职称上来看,其中有正高级职称的100人,副高级职称的240多名,具有研究生学位的400多人,各专业带头人均为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在业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教授;从学缘结构上来看,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爱尔兰国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且大部分教师都有在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四川电视台、峨眉电影制片厂等影视第一线工作的经历。其次,我院建立以技术转化应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资源分配、利益调整机制,引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参与生产一线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近年来我院师生与各级电视台及影视制作单位合作拍摄《铁血》《光之传说》《花季启示录》《热血英雄》《巴山女红军》《亡命天涯》《非秀不可》《父亲》《喵星人漂流记》《震撼》等影视作品,涌现出丰硕的成果。

最后是通过营造竞赛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实践为主的影视艺术类创新创业大赛是检验大学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实验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新的舞台。首先,四川传媒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专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硬件支持、技术支持、教师指导与组织保障,倡导学生将课堂作业与参赛作品相结合,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几年,四川传媒学院学生创作或参与拍摄的作品在戛纳电影节、北京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电影学院奖、上海电视节、新西兰国际大学生电影节、中国校园戏剧节等大赛中频频获奖。其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组织各专业定期举办各类“作品汇报展播”或“汇演”,要求每个专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将自己的课程实践教学成果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汇报展示,更支持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创作。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分锻炼与展示创作才华的舞台,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切磋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学院专业氛围的营造,使各专业学生获得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滋养。近期,我院导演、表演、舞蹈专业师生联合创作的原创话剧《一代斯文》,在校园首演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后来在清华大学四川校友会的支持下推向市场,现已在成都、深圳、上海等地公演,并在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中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专业组优秀编剧奖,获中国校园戏剧节组委会颁发的优秀剧目奖和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