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实施内容
(一)研究思路
1.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质量观,明确办学思路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作为独立学院,我院在教育类型上是实施本科学历教育,有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在办学机制和招生类别上又与一般本科院校不同,招收的学生无论在文化考试分数,还是艺术专业考试成绩上,一般都比公办本科院校低,基本属于“双低生”。就社会的需求而言,虽然“低进”,但必须“高出”,即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满足本科教育学业标准,又为社会欢迎、市场需要的高质量人才。面对“低进高出”的严峻挑战,独立学院绝不能盲目照搬公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学生是面向市场的最终“产品”,其质量高低最终由市场鉴定。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质量观,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根本特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依托办学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因此,学院的办学思路是“完善体制、理顺机制、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层次、改善条件、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2.根据市场需求,准确定位
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适应性,分别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因此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准确的定位基础。
(1)学院性质(含学科、类型、层次)定位——以艺术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2)学院发展目标定位——“省内一流、西部著名、全国知名”的以广播影视传媒为特色的一流独立学院;
(3)人才培养定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要切实实现“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我院人才培养的特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力争在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力争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三位一体,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性本科专业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力争在校学习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
“知行合一”和“零距离”接近的理念和培养方式贯穿于我院广播影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体现了我院广播影视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1.高起点建设“实力派”专业师资队伍,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和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规划以及实施组织。对于一所新建的独立学院,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够适应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之一。我院利用办学新机制的优势,通过待遇、事业和感情吸引人,广纳人才,引进了西部地区及省内广播影视、演艺、新闻、音乐美术、文学艺术、教育等各界知名专家、学者及中青年优秀人才1000余人任专兼职教师,其中有高中级职称的占80%以上,并由他们组建了各专业老、中、青结合的配置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
广播影视类专业更是“名师荟萃、大师云集”,各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都是省内著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有原四川电视台台长、省广播电视厅副总编辑、国家一级编剧王岳军(原任学院院长、现任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原西南交通大学峨嵋分校校长马洪奎教授(现任学院院长);著名播音朗诵艺术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家播音指导王雷教授(副院长兼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带头人);四川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网络视频台副台长、曾荣获第五届电视剧“金鹰奖”一等奖和第六届“飞天奖”特别奖的陈祖继高级编辑(副院长兼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带头人);原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导演、被誉为成都军区第一把“剪刀”的张乐平高级电视编辑(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廖全京教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负责人);峨嵋电影制片厂著名电影导演李佳木(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导演专业带头人);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四川广播电视厅新闻研究所所长康庆良高级记者(新闻系主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带头人);国家一级导演、表演艺术家温琼如(表演系主任,表演专业带头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四川文联副主席康大荃高级记者(摄影系主任,摄影专业带头人);原峨影厂、凤凰卫视影视制片公司高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师庞晓阳(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国家级高级化妆师王泽政(人物造型专业方向负责人);原四川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张成海(管理系主任,影视制片管理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专业方向负责人);全省独立学院中评出的唯一一名省教学名师肖建春教授(传播系主任、传播学带头人),等等。他们有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宏观和微观要求,通过他们向学生讲基础、讲经验,无疑将奠定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院长期专门从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团体聘请部分在职的中年业务骨干来校兼职讲授专业课程,不断给学生带来当前最新的专业技术。
此外,学院还注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是从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重点高校引进研究生和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青年教师队伍。他们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新理论,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他们给学生讲理论的能力。二是从本校毕业生中选留特别优秀的本科生进入到专业教师队伍,由于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因此主要协助主讲教师承担实践性课程的教学任务。
老中青的合理组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提供了可靠保证。
2.按“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模式,高起点建设国内同类高校中一流的教学设施,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
(1)“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构建实验室建设新模式。
“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三位一体”模式的理论模型是将教室、实验室和未来工作室概化为三维架构,分别定为X、Y、Z轴,把各个方位的知识、能力作为标度,统一构成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空间,根据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所确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的空间区域,其函数为φ =φ(x, y,z,t),其中t是时间因子,表示到达空间中某点所需要的时间。达到预定区域的理想的最短路径应是原点到区域的直线。按照传统的“先知后行”的分段式学习模式,先在教室学习理论知识,再到实验室印证知识,再结合工作进行实习、实训,要达到预定的区域路径长、时间长。当我们在将课堂理论和实验室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也叠加“工作室”实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三维”的空间矢量,将大大优化达到预定区域的路径,减少所耗费的时间。
按照“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的“一体化”思路和模式,我们建设了数十个达到省级专业标准或功能完善、达到“教、学、做、用”一体的模拟仿真教室+实验室+工作室,如20多个达到省级专业电台标准的模拟仿真播音教室,10余个达到省级电台、电视台标准的带提词器的口播教室,10余个多功能广播电视编导现场一体化制作演播室,达到省级标准的电台、电视台,多间电视节目制作室,10多间带舞台的表演教学、排练厅,几十个各类大、中、小型演播厅等。它们能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将来实际工作的场景,充分发挥学生在一体化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变封闭、注入、被动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和自主式的开放型新模式。
(2)建设充足的实验室及设备,使学生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训练。
多年来,学院以巨大的投入,建设了多功能教学大楼七幢(含在建两幢)、艺术大楼三幢、影音中心大楼一幢、计算机实验大楼一幢、图书馆一幢、学术交流中心一幢,以及其他功能教室、实验室数十间,教学行政用房达到20多万平方米。广播影视类专业各类实验室齐全、设备完善。配备了700余台专业摄像机,300余部数码照相机,2000多台非线性编辑机,数十台高档线性编辑机,摄像用的大、小摇臂、平板滑车等。
(3)建设了一批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及设备,使学生能受到高级技能训练,掌握多项高端专业技术。
近年来,学院建设了西部一流的大录音棚、四川高校首家高清演播室、先进的MIDI工作室、大型动画设计机房、高标准表演实验剧场,受“5.12”地震影响被推迟的大型艺术体育中心和近5000平方米的大型摄影棚也即将开工;配置了大量国内外先进设备,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VICON动作捕捉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清摄像机7套、SONY-G6500系列无限传播工作站5台、2万元以上的高档照相机6台、先进的AVID非线性编辑系统40套等。
广播影视类专业的设备(含计算机等公用设备)值已达7000多万。学院一流的教学实验设施,使来访的各级领导、同行专家、家长们感到吃惊甚至“震撼”,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某些老师认为已超过他们。先进的设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4)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管理,大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与实验设备。
为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练习机会,我们对实验室实行了全面开放管理,鼓励学生在课外能够充分利用好实验条件。学生课后练习、选修课、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院、系、班级或社团组织的集体活动,可以免费使用各类节目制作室、演播室、排练场等实验场地和设施,包括灯光、音响、摄像机(包括先进的高清摄像机)、无限传播工作站、数码照相机、大小摇臂机等。个人参加社会实践、采风、拍素材等,可以租借各类摄像机、数码相机等。
3.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我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举办普通本科教育以来,我们分别于2001年、2004年和2008年组织过三次较大的教学计划修订与制定工作。一开始,我院广播影视各专业主要借鉴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著名大学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补充,重组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适应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和“两个力争”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1)初步形成了本科“1.5+1.5+1”的课程体系模式,即入学头1.5学年以基础课学习(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为主;后1.5学年以专业课学习(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从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设课;最后1学年以选修课学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由于我们推行了“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模式等教学改革,优化了培养的路径和时间,“1.5+1.5+1”的课程体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并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2)构建了广播影视类专业平台课程。任何一部影视片或一档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摄影摄像及其后期制作编辑,因此,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组建了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三门课程构成的广播电视类专业平台课程,目前该平台课程已应用到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导演、广告学等专业,成为我院的特色专业平台课程。
(3)注重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目前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都超过了35%。
(4)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设置了专业方向。
4.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和规范管理,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影视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组织广大教师认真编写和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2)根据“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已立项建设9门院级精品课程,其中“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艺术概要与欣赏”等3门课程已评为四川省省级精品课程,占2007至2008年全省独立学院6个省级精品课程中的50%。
(3)积极探索“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率先在同类高校中开设了“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课程,教会学生们利用现有的演播系统,完全按照国家电视台制作标准,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通过“五自”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专业有所涉猎和熟悉,如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美术、表演艺术、播音主持艺术等,大大提高了学生“采、编、播、摄、录、演”的综合能力。
(4)推动特色教材和系列教材建设。目前由我院教师编写的22部教材已用于教学,其中19本已正式出版,另有10门教材已规划并正在编写中。编导系和摄影系组织了系列教材建设。
(5)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目前学院已建设有146间多媒体教室,座位数已达到18 000多个,对结合影视、表演作品增加案例教学、讲评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艺术性、形象性,推动广播影视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5.大力开拓校外实习渠道,努力使综合实习与企业挂钩,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
我们高度重视校外实习,紧紧依托广播影视行业背景,大力开拓校外实习渠道,努力使综合实习与企业挂钩、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广播影视各专业在省、市、地、县各级电视台、电台,影视制作公司,报社、演出团体、广告公司广泛建立了实习基地;在众多名胜景点,如平乐古镇、上里古镇、黄龙溪古镇、理县上孟古镇、芙蓉古城、“听江浦创作中心”、青城山、剑门关等建立了影视拍摄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固定的平台。很多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在电台、电视台,特别是地、县级电台、电视台实习,担任播音主持人;很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实习,实际参加了影视节目、影视片的制作,如即将在中央电视台上映的50集连续剧《铁血》中,从男、女二号演员、一般演员到剧务,有我院的学生近20名。在四川网络电视台实习过的学生,有20多名被留在台里工作;在四川电视台、成都电视台,以及乐山、广元、巴中等电视台都留下了我们去实习的学生。
6.坚持低年级学生晨读、晨练和集中早晚自习制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近年来,我们坚持低年级学生集中晨读、晨练和集中上早晚自习的制度,不仅促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7.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
我院已形成了内外结合,母体学校、学院自身与用人单位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成都理工大学经常对我院教学改革进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对我院进行教学检查,如每学期的期中教学检查,每学年的毕业生毕业资格和授位资格审查等。由于我院与各广播电视台站、影视制作单位、文艺团体、新闻媒体等用人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实习到就业,用人单位的质量评价能够及时、较准确地反馈到学院。学院也建立了自我约束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建立并坚持了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院长电话”是我院质量监控和反馈的一大特色,常务副院长张书玉的手机和座机向全院公开,学生、家长对培养过程中的各种意见可直接反映到张院长处,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处理。有效的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科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的交叉和相互支撑
一个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往往需要经过编剧、导演、美工、演员、摄像、剪辑、配音、配乐、合成的制作流程;广播影视新闻作品也需要策划、采访、摄像、编辑、配音、配乐、合成的制作流程。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逐步建设了由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告学、传播学、导演、录音艺术等12个相近专业构成的学科专业群,促进了专业的交叉和相互支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培养学生“采、编、播、摄、录、演”的“通识”能力
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各专业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第二课堂等方式,普遍把“采、编、播、摄、录、演”的基本能力培养作为本专业的培养规格要求,在培养“一专”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多能”的培养。
3.开设选修课和第二专业
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和能力,各专业都开设了选修课程;同时,学院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第二专业管理办法》,鼓励学生修读第二专业。
4.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作为以艺术专业为主的学校,我们尤其重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
(1)充分利用校园电台、电视台、网站,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省级标准的校园晨光电台、电视台自2002年组建以来,先后有3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的工作。晨光电视台开播了“广播影视零距离”等10多个频道,有校内学生记者600多名;晨光电台举办的“心有千千结”“书林漫步”“英语早班车”“心语真情”等栏目每天定时播出。丰富多彩的电台、电视台栏目,从策划、采访、编辑、播音、制作到播出一条龙,均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具有专业水准。
(2)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各类赛事(如主持人大赛、DV大赛、讲演比赛、辩论赛、歌手大赛等)、专业汇报演出、文化艺术节、各类文艺演出、各类作品展出(如摄影作品、绘画作品等)等文化活动不断,据统计,全院每年举办的这些活动达100多场,参加活动的学生达5万余人次。这些活动的策划、导演、主持、演出、现场调度、灯光、音响、舞美、电视直播与转播、摄影、摄像与制作等工作基本由学生担纲完成。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相处的良好素质。
(3)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创作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组织或鼓励学生自由组合或独立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由各系学生独立创作、拍摄、编辑完成的电视剧、DV短片多达数百部。表演系学生魏娜自创、自导,并组织同学自演、自拍、自制的电视剧《丢了》在网上发表,点击率居全国第一达数周之久。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学生创作的60分钟故事片《雨花》,其编剧、导演、场记、剧务、服装、化妆、灯光、录音、舞美、制片等业务工作,全部由本院学生自己担纲完成。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2004级学生林静宜创作的长篇小说《逆时钟》,被萌芽杂志社发表并正式出版发行,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其在萌芽杂志社网站被评为“2005年十大写手”之一。曾被文学泰斗巴金称赞为“后生可畏,金庸第二”的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学生廖宇靖同学已出版六本小说,他深入农村完成的纪实小说《奥运与中国农村》,反映了各地农民与奥运的故事,他也因此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格尔木站奥运火炬手。此外,我院表演系学生还曾在数十部影视剧中承担重要角色,如2004级学生许志明在电影《放飞梦想》中饰男一号,2006级学生周海燕在30集电视连续剧《中江表妹》中饰女一号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院7名学生被选为开幕式引导员,4名学生参与了人物造型工作。
(4)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种文化艺术大赛,增强竞争能力。据统计,学院学生近年获得各类国家及省市级大奖者多达400余人次。如播音与主持艺术系2002级学生彭肖肖,获中华艺术新秀国际交流选拔大赛节目主持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03级学生李三川,参加“蒲公英”2005年青少年优秀艺术新人选拔活动,荣获主持青年组金奖;2004级学生史博荣获2006年全国第二届校园才艺选拔赛总决赛舞蹈大学组一等奖;表演系2004级学生杨蕙竹,参加2006年世界华人艺术节表演,获舞蹈大赛金奖;摄影系2005级学生崔莹莹获2007年平遥国际摄影展最佳创意奖(为10个大奖之一);2007级学生龚雷的作品《大山之子》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推荐参加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摄联青年黑白摄影双年展”并荣获金奖,等等。
(5)建立学生班主任助理制度和部门实习生制度,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学院每年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助理,或到院办、系办、教务处、学生处、招办、就业办等部门担任实习生,让他们接受到实际工作锻炼。
(6)聘请大家、演艺界知名大师级专家到学院交流讲学,开拓学生的视野。近年来,学院聘请了著名作家张贤亮、阿来、熊召政、柳建伟、何开四、王敦贤,著名诗人张新泉,中国电影理论界泰斗周传基教授,世界著名摄影家李元博士,著名导演郑方南,著名化妆师杨树云,著名民族音乐策划大师陈川教授,亚美动画制作公司张小安博士,著名摄影家、国务院新闻办图片艺术总监焦波等到学院讲学并指导学生实践,增强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7)把汽车驾驶培训作为不记学分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驾驶能力,由学院教务处统一排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