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

该课程是在教改的过程中专门为影视院校编导、戏文及导演专业高年级学生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创新课程。目前在国内其他影视院校中暂无本项目课程,这是一门创造型和创新型的课程。一体化现场制作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既不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也不是纯理论研讨的学院派模式。该课程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姑且称之为学院实践派。

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经历了从实际上的精英技术技巧教育,改变为名义上的素质教育,再到注重艺术文化观念的艺术素养教育,即普及性的大众教育。近10年来,众多高校为影视艺术成为时代显学而高调设立学科专业,类似于大众化实用培养,便捷利用现有学科,从而出现了创造条件上,甚至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奇特景观。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师资问题,应当说,教师队伍是立校之本,没有一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理论素养的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二是生源问题,报考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都有偏科的问题。他们的文化考试成绩不一定很高,但在艺术感悟上又区别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当然也有一部分,把考艺术院校当成了上大学的捷径。不可否认的现实摆在影视院校(专业)的师生面前——“宽口径”入了学,但社会的需求与市场的选择却十分挑剔,不留情面。在现实面前,从教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当下的影视教育,即使是大众教育,也要树立精英意识。而这种精英意识,不仅针对老师,也针对学生。在影视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从“知”到“智”。在哲学概念上,这分为两个层面:“知”是第一个层面,是技巧、技能范畴;“智”是第二个层面,是创作、创造、发挥综合应用的艺术范畴。所谓“知”,即使受教者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在知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发现:一是学习者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专攻一门,旁及其他;二是教学者发现学生,发现其之长,补其之短,因材施教。所谓“智”,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后,上升到艺术创作阶段。每个学生综合自己的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创作符合自己才能或专长的各类影视节目。在实践中有所体会,在艺术中有所收获。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培养一大批“知者”,还要尽可能地培养一批“智者”,这就是影视教育必需树立的精英意识。

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的教学采取的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渐进过程,旨在最大化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际工作中提升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节目,并结合实践大幅度地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培养将来工作岗位中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此外,还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独立完成谈话节目、娱乐节目、文艺节目、电视短剧等创作和制作。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一般针对大三学生(本科生)开设,学生将在大一大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在该课程教学中实践运用。该课程涉及的科目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