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阶段/模块(大一、大二阶段)
将课堂教学通过“校园化”的实践方式推动,为大一大二学生尽力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晨光电视影视综合频道”和《浪花报》实践育人的优势,改变两个机构以往的“群团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导师的过程指导机制,奠定骨干人才成长的坚实平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四川传媒学院编导与戏文系开办了校园电视“晨光电视影视综合频道”,并每日播出;同时,成立了报刊编辑中心,定期出版《浪花报》。通过多年的探索和运行,基本实现了两个实践平台在教学工作中的互动。
第一,增强两个组织实践育人的“推力”功效,实现两个组织相关导师的全程指导。“晨光电视影视综合频道”和《浪花报》运营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形式,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和管理,兼职人员负责节目或版面质量的把控和指导,制定相关措施,使之形成合力;把“影视综合频道”栏目的各个时段和《浪花报》的各个版面由各相关专业及方向主任包干负责,签订栏目或版面的承包责任书,担任栏目的制片人或版面的责任编辑;各栏目的制片人或版面的责任编辑负责该栏目或版面的人事配置、管理播出、考核绩效(包含教师和学生)、广告运营、节目或文章质量、政治导向和协调各部门工作等事宜。
第二,增强实践育人的“拉力”功效,培养学生过硬的执行力。组建频道总编室,参照正规电视机构或报社,进行专业化的编排、播出;将学生课程实践性环节与频道内容运行贯通,各专业和专业方向适当调整课程大纲,量化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
第三,增强实践育人的“助力”功效,培养突出的创造力。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育人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实践给学生提供的广阔地域、新鲜环境和更大的自主空间,需要学生创造性地予以分析和对待。尤其是团队骨干,必须直面这些挑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整体力量给予解决。实践活动这种特殊的“非常规性”,无疑会对实践团队骨干分子的创造力的锻炼起到良好的“助力”作用。因此,无论是电视频道还是报社,都在逐步探索“学生制片人或学生责任编辑制”,在加强节目制作质量或内容管理的基础上,鼓励部分具备创作实力的学生团体、工作室、个人等申报自办栏目或版面,实现制作与播出、编辑与出版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