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国家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也不断走向深入,加快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步伐。2014年3月25日,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在2014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2014年4月25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与会人员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这一主题,就地方本科高校如何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加快转型,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达成了《驻马店共识》。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点,是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的要害所在。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

目前,在全国2 490所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292所)中,有1 169所普通本科院校,而其中新建本科院校达到700所左右。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优化高等教育的地区布局、推进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发展历程的不一致性,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也呈现多样性,如定位为创业型学院(大学)、教学服务型学院(大学)、就业型学院(大学)、技术应用型学院(大学),等等。在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中,已有部分院校率先开始实施应用型院校的转型发展,如2013年35所地方高校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开始着手研究制定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启动实施了国家和省级试点工作。这些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校企校地合作等应用型院校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转型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更多的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问题上还在犹豫不决、逡巡不前,或还没有深刻体会到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或还在质疑或观望,或还没有寻求到可靠可行的转型发展路径,等等。

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地方性或行业性,立足、融入、服务并与区域、地方或行业共生、共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使命与责任。这种使命与责任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足之本、存在之基、发展之源。因此,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既符合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也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是其完成使命和实现发展的切实路径选择。“转”与“不转”已经不是需要抉择的问题,现在需要探求的是如何“转”。“现代学徒制”或许是一条值得探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