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教育需要处理的十大关系
1.电影教育和电视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都将电影教育和电视教育严格区分出来,随着电脑、网络教育的普及,传统媒介教育的现代化早已开始,影视艺术教育的现代化也迅速发展。网络具有跨时空、多媒体传播、双向交互的特性,将带来传统影视艺术教育的革命性变化。影视艺术教育绝不能孤立起来,并局限在电影或电视教育之中孤芳自赏,所以必须将影视艺术教育与影视合流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第一,电影和电视互相渗透。人们从传媒中接受电影信息,从电视中看电影,电视业和传统电影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影视互动的意义已被广泛承认。
第二,收益巨大的电视业支持电影创作,电视中借鉴电影手法乃至创作电视电影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过分分科化的缺陷,时代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综合化提高,当今的电影和电视教育没有天然的壁垒,融合是趋势。
第四,教育对象未来专业的合流决定了电影和电视不能截然分开。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的就业市场是一个已经合流的市场,很难确定和严格区分什么是电影工作,什么又是电视工作。
2.编剧教学和影视市场
影视艺术专业培养的编剧人才主要是能写的人,但如何能使写出的东西适合影视市场的需要,却常常被忽略或者成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懂市场的编剧人才是我们实施影视艺术教育的关键。
第一,对学生进行大量的“错位练习”。“50后导演+60后编剧+70后演员=80后的生活”,这是网友对《奋斗》的点评。这个奇怪的方程式大行其道,《蜗居》的编剧六六是纯粹的70后,这些并非由80后编剧参与的电视剧以一种张扬的姿态解读着80后的生活状态,赢得万人空巷的效果。错位的是,不少大制作以及历史题材却纷纷起用了80后编剧担纲或加盟:新版《红楼梦》起用了以顾小白为首的80后编剧群,新版《水浒》吸纳了80后编剧进组,电视版《投名状》的编剧是80后马广源,电影《叶问》则由黄百鸣的儿子、80后的黄子桓担任编剧。种种事实表明,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往往要求编剧构思、创作出超越自己生活、超越自己经历的故事,我们的同学如何才能适应这种需要?笔者认为,必须在编剧类课程中进行“错位练习”与“错位思考”,不断引导学生对不同情感、不同人文、不同社会背景的人和物进行“错位感受”。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逐渐转向培养“动画编剧”人才。中国动漫走得比较艰辛,但也算颇有成效。很多人在2009年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看到了“中国奇迹”,而笔者更多地是在其中看到影视艺术专业学生未来的出路。中国动漫的中期和后期制作水平与外国一些著名的动漫公司不相上下,但是中国动漫缺少编剧和导演。当中国优秀的原创动漫剧本成为稀缺物时,我们即便拥有再高水平的制作团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动漫剧本是一粒种子,没有种子,中国的动漫之树不可能长高长大;动漫剧本是一粒种子,没有种子,中国的动漫产业仅仅是个梦想!
3.影视编导和影视产业其他环节
影视产业其他环节是指什么呢?比如说灯光、制片和营销等,其中营销能力应该是每个影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
电影《五朵金花》曾创纪录地先后在35个国家上映,将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三月街、蝴蝶泉等奇山丽水、民族风情传遍世界;《英雄》推上银幕时,九寨特有的“天堂水”让多少人心驰神往;电影《少林寺》蜚声国内外后,使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登封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小县成为一方旅游胜地。影视为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招巧借外力、借船出海的营销手段,确实值得所有从事影视教育的同仁认真分析、学习和借鉴!
2009年,甘肃省敦煌、张掖、冶力关等景区迎来了张艺谋、张纪中等一批著名导演、制片人和编剧,这些影视剧的播出,极大地带热了全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的镜头中出现的七彩丹霞地貌以及古旧的麻子面馆确实眩花了全国观众的眼睛。无数的观众都在追问,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位于何处?这时,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景区火了。笔者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它们火了?无疑是影视剧,是影视剧的营销!
甘肃省冶力关是张纪中《西游记》的第一站剧中“车迟国”戏份的拍摄地。拍摄期间恰逢国庆长假,许多游客慕名前去看风景的时候,更多的是怀着好奇的心理去看望正在拍戏的明星们,在此期间,客流量超过了预期水平。笔者不禁还要问:是什么让它们火了?无疑还是影视剧,还是影视剧的营销!
2010年伊始,各地均掀起“名人故里之争”:河北临城、正定争夺赵云故里;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争夺李白仙乡……你方唱罢我登场。随后,值得关注的“二乔故里”之争烽烟又起,除了义乌,扩至五省七地。各地政府集中看好旅游产业对于整个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未来的影视剧在其中将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前景可观!不可限量!
4.影视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
影视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如何处理好影视艺术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掌握好其中的比例、轻重,是实施影视艺术教育的关键。长期以来,在影视艺术教育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将各种艺术进行大杂烩的教育便是影视艺术教育;二是基本摒弃其他艺术教育,或是实施部分理论性内容,而忽略其运用层面。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够全面的。
第一,其他艺术教育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从审美的角度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注重生命的价值,如音乐陶冶人的情操,美术帮助人发现生活的美。
第二,其他艺术教育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第三,其他艺术教育通过各类艺术的沟通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些都是从事影视艺术创作活动必不可少的素养。
第四,其他艺术教育的实施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人追求完美的活动。
5.影视艺术教育和传媒产业
影视应该归入传媒产业,影视艺术教育理应适应日新月异的传媒产业的需要。虽说不断改动教学计划或课程安排是不科学的,但永不更新已经过时的知识观念也是可怕的、错误的。特别是对于影视艺术教育这样一个发展较为迅猛的新兴专业来说,如果只是一味地沿用模式化的教学方案而无所创新,那么,迟早会在竞争中出局。
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界的前瞻性作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要靠产业来推动,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正确的发展方向,产业的发展会犹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毫无意义地狂奔。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视与传媒产业的全方位接轨,要将影视的生产环节和影视艺术的教育环节无缝对接。
6.艺术和技术
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科技是基础,人文是动力,而艺术才是最终的目标。但是在部分学校,却忽略了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很难达到影视艺术教育培养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技术和艺术从来都不能剥离开来单独存在,即使是被认为是纯艺术的传统绘画,也同样用到了黄金分割线、透视关系等属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旨在培养兼具艺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人才的影视艺术专业,更应该思考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影视艺术专业来讲,“技术”“艺术”及“人文”类课程应该是三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并且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有机结合。
7.一专和多能
在宽口径培养理念被高教界认同的当下,不少用人单位却希望学校进一步针对岗位设置培养人才。在理念与市场之间,中国影视艺术专业遇到了一道两难选择题:人才培养是一专还是多能?“一专”指具有专门的能力,“多能”指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专多能”的基础,“一专多能”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历来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这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甚至成为大学生就业场上讨论的关键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部分影视艺术类学校在宽口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正在加速学科交叉渗透,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步打破了以院系为单位培养学生的体制的束缚,推行学分制,缩减必修课,增加综合知识类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加大专业深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影视艺术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要根据市场和经济结构趋势,灵活设置和超前设置教学内容;要淘汰大量低价值课程,尽早让学生接触传媒市场和企事业单位,了解岗位对能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培养和知识积累。
8.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证书是学生毕业的凭证,学生学满学制规定的年限,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各科成绩合格,则可以毕业,获得毕业证书。但是,学生毕业后是否已经达到了行业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是否了解了未来的工作岗位状况,却是一个未知之数。在影视艺术专业中应当如何培养具有现实工作经验的学生呢?笔者认为:除了在校期间建构和未来工作环境“零距离”的课程体系外,还要引入“职业资格认证”来检验学生的行业潜质。因为,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位于悉尼的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广播学校的学制分为四个过程[3]:首先,是一年学制的基础文凭班;如果想再进一步学习,可以参加一个学期的毕业证书班;再往上,则是两个学期的毕业文凭班;这样一路学下来,最高可以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只有专业研究领域达到一定深度,才有希望获得这个学位。由此,我们看到,该校的教学并不是按照我们通常的专科、本科、研究生这样的思路设置的,而是分为几种不同层次的专业文凭和专业证书,而最终,愿意在专业研究领域进行深入学习的求学者可以达到硕士层次。
9.所学专业和学生个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专业,甚至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小组中,因兴趣点、努力程度、经验积累等方面不同,学生适合担任的剧组工作类型也是不一样的。教育工作者不应笼统地认为“既然他(或她)是学这个的,那么担任这项工作就是可以的”,而应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专业性的方法加以甄别,在专业群体中进行粗中取精的选拔,让他们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发挥自己的才华。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贴近实际工作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有助于选拔最合适的人才,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10.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
绝大多数院校影视艺术类专业的校内实习是由各课程分别完成,由各课程教师具体组织实施的,分散性和缺乏系统性是其最大的弊病。
笔者认为,影视艺术类专业的校内外实习应该交叉进行,互为补充,在加强校内实习内容优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监控校外实习的质量。一方面,校内实习应该按学年或学期分别制定,以完成实习作品为目的,由影视各流程老师共同参与,根据各自的专业,各司其职,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对于校外实习,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模式,比如“4+1”培养模式,即4年本科教育+1年或半年企业岗位学习;以及“1+3”模式,即学生大一时进入企业学习,后3年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