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媒体在两会中的创新报道
(一)中国广播网:“三屏融合”报道两会,促进主流新兴媒体的发展
2013年3月,中国广播网推出两会大型专题,并在首页开辟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专区,全面深入地进行宣传报道。其中以“两会访谈”“两会·梦想·中国”“两会前线”“两会光影”等板块为特色,将两会新闻尽收眼底,且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精彩纷呈。总结起来,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第一,加重视频和图片的刊发力度。加大高清组图拍摄、刊发力度,将原创视频进行切片、细分,用多种形式呈现报道内容,直播会议28场,发布图片稿件1000多篇。第二,开辟多媒体专栏。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特点,与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合作打造媒体“明星”专栏,如“首席记者问两会”“丁丁跑两会”等,并对其进行多方面、多平台包装,从他们的视角看两会,为广播听众、PC互联网用户、手机终端用户同步提供不同角度的两会资讯。第三,深化媒体合作,提升品牌形象。联合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新闻、主流商业网站,通过资源互换、内容合作,加大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独家音视频内容的推广力度,并采取专题、微博、搜索引擎等多平台联动的形式,力求报道效果最大化,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举措,中国广播网在本届两会报道中实现了“广播声频、电脑互联网屏、移动手机屏的三屏融合报道模式”的突破。
(二)网络媒体:践行网络报道中的编辑新理念
从两会网络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网络媒体正在践行着网络新闻编辑的新理念。在过去,网络媒体人的身份标签是“拷贝+粘贴”的“搬运工”,网络媒体是对传统媒体已发布内容的第二次传播,网络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传声筒”,拥有“第四媒体”称号的互联网似乎很难被认可拥有独立的、独到的、独家的媒体特质,充其量是一个信息整合和用户聚合的平台。网络媒体与主流媒体相比,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在2013年两会报道中,各网站“微两会”开得风生水起,新华网的“向总理微建言”,人民网的“微播报”“幸福计算器”“G族看会”“@人民网”则将互动引导覆盖到微博、手机媒体,腾讯网的“2013年发布厅”俨然一个网上两会,“网友议政”“记者会直播”“新华社发布”“点评报告”“人大代表”“上会记者”等多个互动板块都是来自微博的各类实时参与和沟通、交流。全方位调用网络互动工具,主动设置话题、巧妙构建议题、灵活运用各种网络编辑手段,实现了在互动中引导网民的最高境界。
(三)新华社:在新媒体舆论场中发出声音
在新媒体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受众对新媒体舆论场的关注度、参与度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看,新媒体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如此重要,但新媒体的舆论场过去长期处于鱼龙混杂、杂音不断的窘境中。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主流媒体缺乏主动介入、敢于抢占的自觉形态。今年两会期间,这种情况发生了极大的改观,以新华社为例,新华社根据全社战略转型的部署,决定借两会契机推出新媒体服务专线,为用户提供“灵动有锐度的新闻集成产品”。
“两会”期间,新华社新媒体专线编辑对前方记者做出“给我一句话(精彩引语、现场等),还你一篇稿件”的承诺,结合前方记者身在现场的优点和后方强大的编辑、重写、再采写能力,共同成稿。在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几位副行长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记者就是抓住周小川回应是否会连任的一句“到目前为止,我也不清楚”,前后方协作,用外界最关心的“周小川是否连任”的猜想,串联起这位中国“央行舵手”过去10年间的表现和中国财政政策延续性解读等内容,成稿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