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一)基本原则:“电视+电影”的大类培养方式
在导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应该跳出中戏和上戏的“戏剧导演”培养模式,转向北电和中传相结合的“电视+电影”的培养方式。原因有三点:
1.什么不能继续“戏剧导演”的培养之路?
首先,普通艺术学院的师资、硬件目前还不适应此类人才的培养;其次,戏剧导演是精英化人才培养的产物,客观上不适应大众化教育时代对于学生的教学;最后,戏剧导演的就业相对比较难,就业机会较少。
2.为什么不能只培养电视方面的导演?
如果导演专业以“电视导演”为培养目标,就会造成两个结果:首先,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无法区分,专业进入同质化,不能体现其特色,影响招生;其次,在外界看来,导演专业的设置没有必要性,因而会影响声誉。
3.为什么不能只培养电影方面的导演?
首先,电影导演方面的师资不足,国内普通艺术学院中直接从事过电影导演一线工作的教师较少,而过多的教师从事电影理论研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培养电影导演的设备投入较大,目前许多学院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最后,许多学院没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如灯光、舞美、表演等,因而难以展现其特色。
(二)专业的三大定位体现“大类特色”:纪录片方向、剪辑方向、影视节目制作方向
笔者认为,导演专业应参照北电和中传的情况,定位为“纪录片、剪辑、影视节目制作”三大方向。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三个方向能够体现专业特点。国内普通艺术学院的影视类教育多以电视为主,具备这三个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基础。
(2)北电和中传正在尝试这样的方向培养方式,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已逐渐在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逐步转向方位更大的、更市场化的导演人才培养方向,事实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
(3)从就业的角度考虑。传统的导演专业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特别是不适合普通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需要。这是因为,导演专业是精英化教育阶段的产物,社会所需的数量十分有限,而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很多学院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盲目设置此专业,盲目跟风人才培养方式,使得导演人才供大于求的现象过早出现。因此,国内普通艺术学院应及时进行调整,否则只能培养出半成品的导演人才。
(三)课程设置:突出优势,循序渐进,实现“大类”特色
(1)建构以“剧作、表演、视听语言”为主体的三大基础课程体系,以这一体系为原动力开设专业核心课程。
(2)开设大量配合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的“辅助性课程”,对核心课程产生推动力。
(3)课程的开设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接融,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其专业课程,突出优势,实施导演专业的“大类培养目标”,增强导演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注重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呼应课程”,产生辅助性作用的同时,体现导演专业的实践性特色。
综上所述,如何使导演专业的人才培养顺应大众传媒时代影视合流的趋势和现代视听艺术的发展?如何使导演专业培养目标在影视制作全方位领域内进行全方位和多层次拓展?如何能够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导演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对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做出适当调整,构建更为广大的、以“纪录片、剪辑、影视节目制作”为主要方向、“剧作、表演、视听语言”为主体的三大基础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大类专业”培养,这是普通艺术院校导演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