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导师制”模式的实验师资队伍
建设实验师资队伍是提升戏文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影视写作专业技能的关键。我们必须摒除理工科关于实验室的模式化思维,即一群学生在一个或几个老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实验室里进行实验教学。写作教学与辅导应该是极具个性化的过程,而“一对多”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写作训练的实际过程。因此,我建议建设“导师制”模式的实验师资队伍。
第一,“导师制”实验师资队伍的组建应该遵循严选、精干的原则。这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影视艺术写作的综合素养及一定的专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够指导戏文专业学生的写作实践。
第二,“导师制”要打破的是“一对多”的笼统培养模式,建立“一对少”的实验指导模式,从而更精细化、个性化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根据我院戏文专业每年约40~60人的招生规模,我们可以组建15人左右的导师队伍,基本达到1:3的实验师资比,这样,每个老师会带戏文方向三个年级的学生共约7~8人,这已非常饱和。
第三,对学生进行导师分配时,建议随机选择,教务处统一分配,以避免学生凭教师的资历进行选择而造成不平衡的状况,从而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第四,“导师制”实验团队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专家与行政事务较多的领导可以不参加导师制团队,但可组成“专家团队”,对导师制团队选拔出来的学生进行拔高训练,以期出现质量更高的作品。
第五,导师的工作职责是制定符合学生个性、风格的培养计划,指导本人所负责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向各个资源平台推荐学生作品,向专家团队推荐优质生源。
第六,需要对导师团队的师资进行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由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导师团队也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对教师的培训,可以由校内专家培训与校外交流联合起来。
在资源平台搭建完善,师资队伍组建起来以后,就应该践行戏文专业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即“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这就需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团队履行职责,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至于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创作的题材的内容和周期有很大区别,建议以学年为单位,与奖学金制度挂钩。教师的绩效不建议以学生的作品进行量化,因为对学生进行导师分配时是随机选择,再加上导师们也可能为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通道和平台,因此,为抑制恶性竞争,建议以团队为单位,以优秀作品为标杆奖励教师队伍和个人。至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则待由各相关部门磋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