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阶段/模块(在大三、大四阶段与第二模块分层进行)
“微”风来袭,新媒体时代的微产物大量涌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应积极构建网络电视实践平台,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新媒体模式。
微博、微电影、微信……一时间,各种“微”字当头的信息传播方式“势不可挡”,“微”风蔓延。方兴未艾的微博把电影也“围”了进去,而今,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微信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让信息传播与沟通零距离。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10亿,网民数量已超5亿,微博用户超3亿。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今时代影视艺术教育如何与新媒体融合的问题,也使我们不得不去延伸实践育人环节如何更具有时代特质的命题。
第一,结合学院现有的资源及优势,建立起导师负责制的“校园网络电视媒体”,引导学生建立重视经营的理念。随着校园宽带网络与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现在校园网络所具备的硬件基础、网络带宽已经今非昔比,于是,我们就通过校园网来组织自己的校园网络电视台,进行网络电视转播、校内活动现场直播以及课堂教学互动直播等,为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手段与模式,丰富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拥有新闻理念、技术理念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市场,以培养其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在校培养学生的经营理念,要求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同时,对业界的产业动态保持高度的关注和思考,并学会将理论知识与传媒产业的实际案例结合,从而提高对新闻、技术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分析、认知和把握能力。
第二,与星空移动卫视商讨合作,构建移动电视新媒体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直面市场中锻炼信息整合的能力。传媒业的发展,在新的传播技术的带动下,信息不再独有。如何在海量的资讯中吸引受众的眼球、聚集人气,成为竞争的关键。网易、腾讯从未间断过从传统媒体中挖掘新闻高手和内容管理者。在这种趋势下,锻炼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成为必须。
第三,积极寻求校外合作,参与拍摄微电影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这种创新,是基于对产业发展实际状况的熟知,以及对产业发展问题的把握。创新是最宝贵的素质。在跨领域思维、多元化思维、自我表达、沟通合作等能力的培养方面,国内教育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微电影无疑是2011年视频行业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搜狐、新浪等门户以及优酷土豆、乐视等主流视频网站纷纷尝试内容自制的背景下。作为新媒体语境下的新生事物,微电影相比于传统的影视剧产品,具有片长短、制作快、投资小的特点,其播放、运营的主要平台是各种新媒体渠道,如PC、3G手机、手机电视等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以及其他移动视频接收终端。其特点也让受众双方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在微电影时代,无论是大导演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导演,自己去顶时间、自己主宰表达方式,电影不再仅仅存在于银幕和观众之间。
总之,影视类专业通过实施产学研道路促进教学是一个崭新课题,四川传媒学院编导与戏文系产学研结合下的实践育人分层次模式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大力提高教育质量,仍然值得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萍.在影视艺术实践中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实践为例[J].现代传播,2011(4).
[2]范以锦,陶达嫔.新媒体教育:技术与理念并举[J].新闻战线,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