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

二、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

通过各大媒体在2013年两会报道中的种种创新,我们可以发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和专业要求,在从“单媒体型”向“全媒体型”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媒体就业风向标发生的偏转,一场空前的竞争已经拉开了帷幕。随着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异军突起,全民参与传播的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人人都是“麦克风”、处处都有传播者的局面已经形成,这给媒体就业提出了新的问题:职业传媒人究竟应该以何种姿态在全媒体时代立足和发展呢?

实现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媒体工作者,但面对新媒体、全媒体时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例如电子杂志,对记者的要求明显高于传统杂志,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方面。以前记者参加一个产品发布会,写一篇文章就够了。而现在,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写一篇关于“某公司要发布一个新产品”的新闻在网上公布,然后,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掌握新闻材料和现场情况,再通过网站在网民中进行调查,最后把网友的代表性意见在杂志中汇总,发表评论文章,有时还要链接某项社会调查和策划,甚至考虑音频和视频的制作。在不久的明天,我们甚至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们培养的学生努力将录音笔伸向已被团团围住的新闻热点人物,一边试图听清他说了什么,并迅速判断新闻点在哪里,一边还要琢磨拍摄一张新闻图片或是录制一段质量上还“说得过去”的视频。如何保证这样的“多任务处理”时不出现手忙脚乱的窘态?

人才转型的紧迫性,迫使我们认识到课堂转型的必要性。当媒体就业风向标指向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时,培养优秀的跨媒体、全能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今后的新闻教育必须考虑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动态的采编能力和创作能力:他们不但要具备传统媒体工作者的策划能力,而且要把握新媒体受众的心理,用最适合的形式展示信息;既要学会运用网页的版式、色块和标题来提高点击率,又要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发布最有冲击力的信息;既要具备传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要掌握运用3D、视频、音频呈现信息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涛.如何以三屏融合促进主流新兴媒体发展[J].新闻与写作,2013(4).

[2]詹新惠.从两会报道看网络编辑新理念[J].新闻与写作,2013(4).

[3]桂涛.新媒体时代的两会报道[J].新闻与写作,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