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社会实际,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完善教学基础建设

二、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社会实际,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完善教学基础建设

(一)优化注重“工作经验”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川传媒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调整和补充,重组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适应影视传媒类应用型人才“工作经验”培养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1.形成“工作经验”培养需要的“1.5+1.5+1”的课程体系模式

所谓“1.5+1.5+1”的课程体系模式,是指入学头1.5学年以专业基础课学习(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为主;后1.5学年以专业课学习(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为主,从第四学期开始分专业方向设课;最后1学年以选修课学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由于四川传媒学院推行了“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模式等教学改革,优化了培养路径,节省了所耗费的时间,因此,“1.5+1.5+1”的课程体系模式能够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专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并有充分的时间参加实习、实践活动。

2.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模式

四川传媒学院强调专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目前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比例都超过了35%,并率先在同类高校中开设了“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等“一体化”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利用学院的一体化教室,完全按照职业应用所需要的能力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综合性、实践性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完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完成各种类型的电视、影视、媒体音视频制作等工作。通过“五自”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专业有所涉猎和熟悉,大大提高了学生“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的综合能力。

3.加强“工作经验”培养所需的专业群建设,促进专业之间的交叉和相互支撑

四川传媒学院围绕广播影视传媒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据职业内涵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起学科专业群,促进专业的交叉和相互支撑,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川传媒学院27个本科专业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构建了应用能力培养所需的较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学科群,形成了广播影视类学科群、表演艺术类学科群、设计艺术类学科群、文化产业经济管理类学科群和数字媒体技术类学科群等五大专业学科群,构建了以广播影视传媒为特色,文、经、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特色。

4.构建影视传媒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

任何一部影视片或一档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摄影摄像及后期制作编辑,因此,经过多年的探索,四川传媒学院组建了影视传媒类专业所需要的共同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由电视摄像、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等课程构成,目前这些平台课程已应用到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戏剧影视文学、摄影、导演、广告学等专业,成为四川传媒学院的特色专业平台课程。影视传媒类专业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为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

5.大力开拓校内外实习渠道,努力使综合实习与企业挂钩,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

四川传媒学院紧紧依托自身所具有的广播影视行业背景,产学结合,一方面大量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模拟仿真实习;另一方面,大力开拓校外实习渠道,努力使综合实习与企业挂钩、顶岗实习与就业相通。影视传媒各专业在省、市、地、县各级电视台、电台,影视制作公司,报社、演出团体、广告公司广泛建立了实习基地;在众多名胜景点建立了影视拍摄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固定的平台。很多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大三开始就在电台、电视台实习,担任实际工作;很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电台、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实习,实际参与了影视节目、影视片的制作。

(二)完善基于“工作经验”培养的教学基础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川传媒学院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大力加强既有教学能力,又有专业实际能力,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四川传媒学院发挥背靠行业的优势,聘请来担任各系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的都是省内行业内著名的专家、学者,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四川传媒学院在师资建设上注重利用行业内老专家、中青年业务骨干来校兼职讲授专业课程的契机,由他们不断给学生带来当前最新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指导,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加强理论课教师技能化、专业课教师技术化、实践课教师理论化的“三化”建设。四川传媒学院还发挥体制优势,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稳定的教学团队和学术群体。学院现有教师1013人,其中来自行业内的“双师型”教师约400人。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中,播音指导、一级导演、高级编辑、一级编剧、一级剪辑师、一级演员、高级记者、一级录音师、一级美术设计师、主任化妆师等占到百余人。

2.注重“工作经验”培养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模拟仿真教学和一体化教学设施。按照“教室、实验室、工作室三位一体”的“一体化”培养需求,为广泛实施“教、学、做、用”模拟仿真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模式,四川传媒学院专门建设了数十间达到省级专业电台标准的模拟仿真教室、多个多功能一体化演播教室、大小演播厅、表演教学排练厅和专用练功房、形体房和化妆室、动画设计机房,还建有集陶艺、雕塑、造型、材料制作等工作室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实验中心。

(2)建设充足的实验室及设备,使学生受到充分的基本应用性技能训练。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四川传媒学院更是投入巨资,精心打造。目前,四川传媒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室100余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23亿元。

(3)引进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实验设施设备。为使学生受到高级技能训练,掌握多项高端应用性专业技术,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实验设施设备不断建成和购进,如耗资近千万元的西部一流的录音大棚,西部高校中最好的健身中心、大型现代化多功能带旋转舞台的艺体中心、川内高校首家建成的VICON动作捕捉系统、高清演播厅、大型多功能绘景教室、高级摄影厅、MIDI工作室、川内高校中最好的电视录制与播控中心,建有校园电视台五个频道,有近150台高清摄像机、近10套SONY-G6500系列无线传播的校园电台、广播电视工程实验室等。

(4)为了推进学院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四川传媒学院还在学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此,四川传媒学院在西南地区首先建立了方正飞腾、中科大洋和APPLE苹果机培训认证中心,以满足“双证书”培养的需要。“双证书”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