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影视编导人才的培养
徐荐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摘要:时下,高校影视艺术创作制作的专业教学可谓“风起云涌”、方兴未艾,各种风格流派,各种版本样式的教学模式“争芳斗妍”、屡见不鲜。然而,实打实地以学生为受众对象和创造主体,以触摸可鉴和新鲜活泼为主要标志的互动教学,注重有效指导性、强烈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教学方式还为数不多。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一线教育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以抛砖引玉,商榷与求教于从事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同行。
关键词:创意;策划;制作;五自三出;一体化
笔者曾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一线工作达31年,二次“革命”,后转行成人民办影视高等教育——四川传媒学院编导与戏文系,具体地说,带领一支“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与制作”教学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式的边教边干,边实验边前行。
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对象、方法,完全不一般的节奏、韵律与人生体验;非常地忙碌、辛劳、“刺激”,也非常地奇妙、快慰和有新鲜感。转眼一晃已是将近5年,我与教育界的新朋友共度时艰,我与求学的同学们砥砺成长。学生的进步比自己的进步重要,学生获奖比自己得奖开心。
在我的理念里,民办独立影视院校编导专业从事节目创作与制作的同学,就常规文化理论基础而言,比一般一本、二本、重点院校的同学差。但如若教学得法,“田忌赛马”,善于扬长避短,在理论和实践的无缝链接和“实践育人”的动手能力上狠下功夫,结果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番模样。笔者长期从事影视创作制作的背景和一定的影视教育教学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民办影视教育编导人才的质量,必须牢牢记住和掌握“摸、子、用、好”四个字,这四个看似简单的字可能会影响莘莘学子的一生。
此话怎讲?任何教科书上都没有这一说法,任何相关理论中都不见这一概念“条目”。说是“杜撰”也好,“生造”也罢,在我看来,这四个字简宕、实在,经得起实践“八卦炉”高温烈焰的检验,尤其对不事繁复、不喜艰涩的同学们来说,可谓“精兵简政”,剥离花哨芜杂的坚硬外壳,袒露清亮的简约内核,特别地重要而且管用!
首先,何谓“摸”?此“摸”乃摸索的“摸”,摸高的“摸”,摸爬滚打的“摸”,而唯独不是偷鸡摸狗、浑水摸鱼的“摸”。
试看驾车一族,哪个开车老大,仅仅是靠“看书看别人开车”看会的?!理论的“条条”、交通规则的“框框”那是必须的,但就学会开车而言,更多的还是靠多摸方向盘“摸”会的。因为驾车那个感觉,触摸方向盘、启止离合器那种微妙的感觉,就像老妈的“手擀面”,那是要在经年累月、无以计数的重复中学会的。再看学游泳,被称为“浪里白条”“水中蛟龙”的人,有哪一个是靠隔岸观水、“纸上谈兵”学会的?理论学得再好,水上漂浮的物理原理掌握得再好,也还只是个“旱鸭子”!倒是那些什么都不讲究的小不点儿们,自幼下河“摸”水嬉戏,不经意间却成了游泳健将。可见,是否敢于“摸”水试水,识水性通灵性,才是学会潇洒游泳的关键。
回到做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多样化的电视节目,更是如此。只是靠学习理论知识,不只通过眼睛去看,是学不会的,必须是常练常“摸”,反复地操作—理论—实践,实践—理论—操作,千锤百炼“做”会的。只有像那些“铁杆”同学所说的那样,“一天不摸不觉得,两天不摸憋得慌,三天不摸准走样”,不摸摄像机、不摸电脑制作工程文件,本能般地就会感到“心里痒痒不踏实”,从而把每天“摸”机器当作自己专业修炼、修养的“必修课”,真正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有这样,他的技艺、功力、水准和才能才会有跨越式的提升。这种本领说白了就是浸淫在骨子里长盛不衰的基本功、童子功、硬件功。
接着说“子”,这里的“子”特指的是:脑瓜子、笔杆子、嘴皮子。
编导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学科,要求多种能力和综合思维。“脑瓜子”不行,则思维能力、辨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定夺能力可能会有所欠缺。做节目,脑瓜子优先,创意、策划、制作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它尤其在掌控选题、开掘意蕴、协调关系、统领走向等方面极端重要,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笔杆子”是指编导专业离不开具体的写作,其中包含拍摄前的文案准备和相关论证。小到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大到节目题旨的酝酿诠释,还包括节目的逻辑走向和多种多样的采访提示,一直到最后成片时核定的解说词等,都离不开“笔杆子”。所以,作为编导,从事创作制作,若不会采访、写作,就无法顺利地完成节目的制作,因此,会摇“笔杆子”,也是这一行的必备功。
“嘴皮子”,听来有点不雅,其实非也。具体来说,再好的项目,也需要游说以获得上峰主管部门或出资方核准,须向出资方详尽讲述项目的情况,以解决资金来源,确保单位、频道或栏目不亏;否则,再好的方案也只能划入另册打进冷宫。“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你的“酒”到底香不香还是个未知数呢。所以,在与多方进行沟通时,“磨嘴皮子”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再说“用”,这里的“用”,专指“用手、用脚、用心”。
用手,顾名思义,“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对于学电视节目编导、创作制作的同学来说,手提、肩扛摄像机、照相机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和工作状态;后期制作,操作苹果、大洋、AE元件电脑系统,也是键盘一族工作的常态。他们通常没有省市级以上电视台那样专业化的分工,而是必须集拍摄、制作于一身,前期后期一肩担当,所以,较强的动手能力也是该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
用脚,好像有点离奇虚幻——做电视节目,与脚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人只要站着、走着,就与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脚”是最勤劳、最辛苦,也是最谦恭、最富于创造力的。“中国达人秀”2010年总冠军刘伟双臂残疾,却用他那双美丽的大脚,弹出无比悦耳动听的钢琴协奏曲;97岁的音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时至今日仍念念不忘有生之年还要“临门一脚”踢两个球:多培养几位世界级的青年歌唱家,搞一部原创性的中国歌剧。而我们学编导的,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今天做起,从自己的脚下做起,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用心,更是电视编导、节目创作制作须臾不可离的“护身符”。用心感受生活,用心点亮人生,才会有独特的发现,才会有奋斗的硕果。这个“心”,要求我们心地善良、心胸宽广,心境平和、心窗透亮。作为兼任主创和责任人的电视编导,要做事成功,首先要做人成功。难以想象,一个自私狭隘、目光短浅的人,可以有效带领一个团队攻城拔寨、克敌制胜。“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只有心智健硕、艺高胆大的勇者,才有可能建树奇迹,到达胜利的彼岸!
最后一个“好”字,是指“身心健康、学习棒、能力强”,简称“三好”。
首先,身心好。电视编导、节目创作制作是一门综合学科,脑、体兼行,无论创意思维还是策划操作,体能心能的消耗都是高强度的。一旦进入拍摄,对作为一组之长、一队之长的编导而言,一马当先是最基本的要求:拍摄“一览众山小”的大全景,难道你能不率先帮助拿着机器走在前头?(帮同事提提包、拎拎广角镜等辅助器材也是必不可少的)拍摄波滚浪涌、惊涛裂岸的危险镜头,难道你能缩在后边、袖手旁观?现场如战场,而编导就是一线指挥员,若不在现场亲力亲为,哪能拍到最有价值的绝佳镜头?哪能体验到“山高万仞我为峰,浪涌千丈为我歌”的豪迈气势!更不要说,你在摄制组团队内最要紧的威望和公信力何以建立?所以,体能好、“本钱足”、经得起磨难,心态好、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乃是这一行的“硬道理”!不然,准卡壳、“掉链子”无疑。
其次,学习好。学生以学习为主,学习好乃是最基本的。现在的学生衣食无忧,父母悉心养育,教师尽心教导,作为学生,怎能不发愤图强,好好学习?
当然,笔者在这里说的“学习好”更是特定意义上的。“学习好”是指能紧密结合自己的现状,尽快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生存和发展之道。也就是说,能掌握客观科学的方法,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竭力实现和拓展自己生命的意义。
最后,能力好。这是“三好”中最为“重磅”的,好比人之灵魂、蛇之七寸。具体业说,编导专业各个方向的同学须熟练掌握大学生活须臾不可离的晨间起床号51│31│1-│35│51│1-│与晚间熄灯号11│355│311-│组成的音乐主和弦“哆(1)咪(3)嗖(5)”,并在千变万化中应对裕如。
这个稳健如泰山,同时又是变化若流水的“主和弦”,移至编导专业,便是主和弦分解的变异回放5·3·1——“五自”“三出”“一体化”。
“五自”是指电视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自摄、自制”,也就是说制作电视节目的各主打环节都能独立自主地“拿下”,并能游刃有余地“攻克”不怠。
“三出”是指“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其中,出作品是关键,用高档次的作品锻打和造就人才,以高质量的作品拓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体化”是指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课外拍片、作品创作与赛场市场紧密融合,培养中高端“采、编、播、摄、录、演”样样精通的通才。
那么,怎么才能真正做到“能力好”?要件在于:作业向作品靠拢,学业向专业靠拢,毕业向事业靠拢。
怎么才能如实检验“能力好”?关键在于:一个“轮子”要向国内外的院校DV作品大赛进军,一个“轮子”要向市场需求的目标进发。
回头看,在现行的高校影视创作教学领域存在着明显的认识误区,有人以为“学生以学为主打好理论基础就行了,拍作品是以后的事”,殊不知脱离了生活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影视节目创作几成一纸空文,“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能力培养何以落到实处?!有人觉得“阅历太浅的大学生拍摄影视作品诸多不便、困难太多,与其勉为其难,不如干脆暂时不做”,这又是犯了因噎废食的毛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离开了精彩纷呈的实战演练,哪能学到十八般武艺?!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开眼界、做实事、学真本领,否则就辜负了这一专业。
所以,火线场上决高下,“是驴是马拉出去遛遛”,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水准。如若我们学生的作品能经得起上述两个“场”(赛场与市场)的严格检测和比拼考验,并且能取得不俗的战绩,那么,高校影视艺术人才培养和教学成果彰显无疑,教学改革的“绩效”与学生的“能耐”同步增长也将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