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艺术学院中导演专业尚存的问题
除上述四所艺术院校外,国内其他艺术学院也相继开设导演专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主要发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亟待改革,下面以西部某艺术学院导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进行分析:
表1 西部某艺术学院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表
(一)该学院过于参照上海戏剧学院的导演专业人才培养
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的课程主要是:表演基础练习、导演元素练习、导演片段练习、多幕剧演出创作、台词、形体、舞台美术设计等。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主要针对舞台戏剧导演人才的培养。为什么上戏会形成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普通艺术学院是否可以参照这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不可盲目效仿。主要原因有两点:
(1)上戏有相关院系、专业及其专业教师作为支撑。上戏有戏曲学院、舞蹈学院、舞台美术系、表演系等专业院系及专业方向作为支撑,而且这些院系的优质教学资源被有效地运用,而国内各艺术学院的导演专业还需要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此外,舞台戏剧导演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产物,与各艺术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2)上戏导演系的教师构成。上戏导演系的主要教师有蒋维国、熊源伟、卢昂(导演系主任)、李建平等,他们主要从事戏剧导演的创作。笔者认为,这是将该系定位为“戏剧导演方向”的主要原因。他们的主要从艺经历如下:
蒋维国:一直以来以演员或导演身份参与不同戏剧的演出,由他执导的主要作品有《莫扎特之死》、话剧《原野》英译本、《真理》、话剧《武陵人》英译本、《马克白》、黄梅戏《无事生非》等。
熊源伟:一直参与舞台戏剧的导演工作,执导的主要作品有世界经典名剧《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马拉/萨德》《奥尔菲》《阳台》《奥里安娜》等,原创话剧《歌星与猩猩》《老林》《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谎言背后》《泥巴人》《我爱莫扎特》《太阳港湾》等,音乐剧《未来组合》、川剧《巴山秀才》、越剧《白衣卿相》、甬剧《美丽老师》、歌舞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曾出任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总策划(之一);1988年主演影片《电影人》;2005年应邀赴日本主持“戏剧工作坊”并创作演出实验戏剧《故事新编之补天篇》。
导演系主任卢昂也主要从事戏剧导演创作,其导演的作品有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吕剧《补天》、花灯歌舞剧《小河淌水》、龙江剧《木兰传奇》、人偶剧《森林里的故事》、豫剧《红果,红了》《西门风月》、秦腔《西域情》、昆曲《司马相如》、滇剧《瘦马御史》、越剧《舞台姐妹》《放飞》、儿童剧《小小聂耳》、迷糊《五味十字》、淮剧《大路朝天》、锡剧《二泉映月》、沪剧《石榴裙下》、道情《王金豆借粮》《走娘家》、眉户《好年好月》、京剧《十五贯》《郑成功》、粤剧《何真归明》、绍剧《真假悟空》、话剧《船过三峡》《归来兮》《别让心爱的人走开》《雷雨》《罗生门》《穿上戏装》《青春残酷游戏》《英特纳雄奈尔》、电视主题晚会《沧海云帆》等。
李建平:同样主要从事戏剧导演创作,其导演的作品有话剧《油漆未干》《明天还有个太阳》《迷人的海湾》《情人》《结婚》《小岛轶事》《平头百姓》《屠夫》《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音乐剧《海风吹来》《青春涅槃》、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墙头马上》《黄梅雨》、豫剧《斗笠县令》《曹公外传》、甬剧《风雨祠堂》等。
综上所述,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由其师资力量所决定的,而各艺术学院的师资现状与上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其培养目标的制定应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准,而不应一味照搬。
(二)导演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明显“断裂”
表1中导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明显的“断裂”,具体来说:
(1)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导表演事件小品(摄影技术)”和“导表演音乐小品(摄影技术)”两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导表演拍摄与创作”“独幕剧、多幕剧排练与拍摄”与“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三门课程,从课程名称上看含有“摄影”的技术内容,但是之前并没有“摄像”和“摄影”等课程作为基础培养,怎么进入如上课程的学习?
(2)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影视编剧”,专业核心课程中设置了“导表演短剧创作”与“导表演文学片段改编”,但之前并没有对于编剧元素的基本训练课程,怎么进入如上课程的学习?
(3)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台词”“导表演元素训练”课程,但之前并没有普通话、练声训练、形体等课程作为基础,怎么进入如上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