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和软实力——民办高校腾飞的双翼
吕佳音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摘要:面对当前的局势,民办高校如何才能突破?这就要求民办高校不仅要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即硬件配备,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如办学理念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师资队伍优质化,对学生的发展做全方位的支持等。
关键词:民办高校;人才;硬件;软实力
提到民办高校,国内外的看法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纵观欧美,一流名校多为民办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不仅设施一流,管理层管理先进有效,教师教学实力雄厚,学生之中更是名流政要、商业巨子、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其实力和声誉远在多数公立高校之上。它们发挥自主性强的优势,在设施设备配置、用人机制、学生培养理念上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公立高校往往望尘莫及。
而在国内,提到民办高校,人们常常顾虑重重。一方面,国内公立高校早已得到了国人认可,尤其是清华、北大等一系列名校,以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声誉。所以国人往往把国立高校视作正规的、可以信赖的育才之所,而对建立较晚的民办高校心怀疑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起步之初也确实存在人力、财力、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对高考分数较高的学生缺乏吸引力,因而更多地把招生目标放在高考分数较低的人群,这也加重了人们对民办高校的偏见。
回顾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民办高校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初期,教育资源总体不足,民办高校作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需求上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的、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单一的公办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民办高校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显然更符合时代潮流。
那么,面对新局面,民办高校如何才能走出大众偏见,创立品牌,形成良性循环呢?一所优秀的高校,是教学硬件和软实力并举的。
从物质基础方面来说,在教学设施设备与时代接轨方面,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的部分民办高校要保持优势。相对公立高校设备更新繁复的申请程序,民办高校投资更具时效性。新设备的及时利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毕业后的工作需求接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四川传媒学院为例,学院为教学科研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投资总值达1.6亿元。大量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达到或高于行业标准,既可用于教学,也可直接用于产学结合,配套的专业化程度令前来考察参观的国内外、业内外专家无不惊叹“震撼”。如有近800台专业摄像机和500余部数码相机,其中高清摄像机200余台,国际领先水平的3D、RED系列高端数字电影摄影机近10套,国际先进水平的飞思大画幅数码变焦后背;有非线性编辑系统3000余套,影视后期制作图形工作站600余台,演播厅、室40余间,录音、配音室150余间,画室130余间;有西部首台3D高清“8+1”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艺体中心,首个高校中的中影院线数字电影院,4个自办电视频道和省级台标准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电台直播间,具有300多台器械的大型健身中心;与联想、惠普、索尼等集团共建了创新教育中心,建立了苹果、方正飞腾、大洋中科等培训认证中心。优良的教学设施设备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全程化实践锻炼。
从精神财富等软实力层面来说,创立有品牌价值的名校,光有物质投入远远不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公立知名高校在此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其管理体系已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管理过程中获得较丰富的经验,其某些学科中优秀学者林立,已树立起良好的口碑。所以民办高校若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软实力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