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现状

自1999年我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到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2%,2009年更是达到24.2%,跨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成为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数量就占到全国高校数量的61.4%,在校生人数796万,年招生人数293万,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数据来源:《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大幅度跃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且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原来的社会地位,促进社会的流动与和谐发展。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但是通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子,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它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体系。

1.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从整体上讲,我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成人教育体系三大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属于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级阶段,它同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衔接,同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相互沟通。但是这里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上讲只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中仅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通过“专升本”的方式进入普通本科大学学习,就职业教育体系本身来讲,并没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它包括了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两大体系,并同其他层次和类型的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是一个高层次的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及与兴办主体类型之间的关系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可以用图2表示:

图1 我国教育体系示意图

图2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中阶段学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之后高等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体系一般主要由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三个层次构成。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是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民办高校承担;而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则严重不足,仅有部分民办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则基本处于空白。

高等职业培训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重要体系,包括了职前教育、在职教育、转业转岗培训等。这是一种职业针对性强、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培训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实施。实际上,我国高等职业培训体系中本科及以上的高层次职业培训基本很少见。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不足

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还不完善,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不够合理;政策导向和发展主体不明确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应该终结于大专层次,还是可以升入本科甚至攻读研究生,这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通过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都有多个层次,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如下表1的“英国职业教育学术资格框架”和表2的“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

表1 英国职业教育的学术资格框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统称为“高职高专”。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就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而言,专科及以下双轨制的痕迹非常明显,但到了本科层次,突然变成了单轨,高等职业教育就合并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了。也就是说,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进一步深造,只能选择普通大学,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进一步深造,就必须放弃自身的教育体系,这是完全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

表2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2007

从学制上讲,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绝大多数是三年制专科层次,但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应当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已经试点了几所技术本科,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没有。事实上,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方面,在专科教育中,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偏重于学术、基础的学科,说明专科教育不等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在本科教育中,有些学科明显地偏重技术和应用,其中相当部分的培养目标指向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一致。这说明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不应该等同。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完备的,而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据粗略估计,世界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从初等到中等历经数百年,从中等层次到高等专科层次约百余年,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仅几十年。而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出现后,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接踵而至。每次办学层次的高移都是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适应,都是职业教育的跨越和革命。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70年代又发展了硕士和博士教育;德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置兼具普通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一起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台湾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开始逐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将许多专科学校改制成技术学院,至1998年已改制的技术学院有18所,80年代初开始,又把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从而形成了从中专、大专、本科直至研究生层次的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它们的发展进程有一定的规律,即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都是在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应用大大推动经济发展的时期,这些发展思路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

(二)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还是一个层次?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这个类型的大范畴,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包括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以及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认识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定位。目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与类型的混淆间接地将高等职业教育列为次于一般本科的三流高等教育。传统体系中崇尚普通本科教育、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而现在的教育制度设计还在继续强化社会上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不正确的看法。人们常常把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作为相互比较的双方,试图在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培养过程方面严格地加以区别,其前提是高等职业教育只能限制在专科层次,而将普通专科教育等同于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是不同质的概念,前者说的是教育类型,后者指的是教育层次。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政策上,并没有作明确的界定,更没有在本科层次作明确的类型区分,教育评估体系中也几乎只有偏重研究型的标准。我们认为,如果不从理论上和政策上明确本科教育的类型差别,势必导致所有的本科教育都向研究型方向发展,从而激化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违背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育的实际需要。实际上,在专科教育中,包含了相当比例的偏重于科学、基础的学科,说明专科教育不等于高等职业教育;而在本科教育中,有些学科明显地偏重技术和应用,其中相当部分的培养目标指向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一致。因此,本科教育如何在培养好研究型人才的同时,承担起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发展好自身的关键,这种定位涉及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定位和高等教育层次的定位两个方面。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教育类型不同的首要标志,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是显性存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就业导向这一培养目标,却是非显性存在的。由此,培养目标指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由这一目标决定的教育规律,既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实施的行动学习、实习实训的职业情境、学习评价的需求定向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二标志,在于课程内涵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集中体现在致力于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计划——课程结构的特征之中。形式为内容服务。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它同样具有普适性意义。模糊不同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混淆不同教育类型的课程内涵,将会导致处于发展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衰落。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在现代化教育资源还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如果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与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区别,那就意味着学术性大学可以替代职业技术学院。换句话说,如果普通高等教育可以取而代之,则高等职业教育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只有准确地把握自己的类型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特征上成为无法替代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生存。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教育层次不同的首要标志,在于教育功能的差别。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诠释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的层次与劳动分工的层次之间所存在的天然而紧密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专业化,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呈现层次性的特点,这种层次性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高就高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综合、全面程度及其所显现的责任、价值功能,高于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复杂程度的高低。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活动的功能层次上的差别,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功能层次的本源性映射。教育层次不同的第二标志,在于教育内容的差别。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课程内涵,以其鲜明的职业属性,显现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的层次与工作范畴的层次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而具体的联系。职业活动的作用域和集成度,使得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呈现层次性的要求。这种层次性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和广度。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比中等职业教育“高”,高就高在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一般只需有能力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经验层面的职业活动往往是“点”和“线”的,策略层面的职业活动则常常是“面”和“体”的,实质上反映了工作过程深、广程度的大小。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活动的内容层次上的差别,本质上是真实职业活动内容层次的整合性迁移。模糊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功能,混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内容,将会制约处于改革中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层次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每一层次都有自身的质和量的规定,它是对系统结构的“解剖”。一般来说,高一级层次对于次一级层次具有依赖性并具有包含或包容关系,犹如工作过程实施的策略建立在经验之上,一方面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与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衔接沟通关系,这是系统内部结构有序性决定的层次进化;另一方面显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与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深刻的量质演变关联,前者所要求的理论知识要多于后者,这是系统内部结构的差异性决定的层次进化。但是必须指出两点,一是本末倒置问题。区分高等和中等的前提,不是理论知识的多少,而是职业分析的结果。理论知识的多少,是工作过程分析的“末”,而不是“本”。否则,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将重归普通教育的模式。二是系统发展问题。层次的产生即“新质”的产生,由原质到新质,系统总是以层次结构变化的形式向前推进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这正是职业教育系统完整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只有清醒地把握自己的层次定位,使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结构上形成相互无法取代的教育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2.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因此,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当前需要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社会对人才结构需求的比例来配置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正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与服务社会的深刻转变,社会的变革使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和工作岗位逐渐消亡,而另一些新技术和新工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多媒体、图形设计、影视编导等。即使是一些貌似传统的工作岗位,也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而同样的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在这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一代技能人才。社会变革需求的实质是对职业技能人才全方位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专业技能上有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更得具有驾驭策略层面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不能达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

其次,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要完善自身,形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完整体系,就需要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角度讲,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使这些院校的生存空间更大,发展目标更强,定位更准确。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则能够深化对学生的培养,使得对职业学生的培养呈现体系性。另外,在当前,普通高校面临入学和就业情况日趋激烈的状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分流,可以大大减轻本科高校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因此,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和难题的需要。

(2)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可行性。

一方面,《2009中国人才报告》等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现阶段我国的人才中原创性的顶尖级创新人才和高级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非常缺乏。而在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又存在两个缺乏:一是总量缺乏,二是结构性缺乏。从总量上看,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在7945万至8127万之间,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在3957万至4030万之间。在结构性方面,发达国家技术人员中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比例大致为15%∶50%∶35%,我国仅为61%∶35%∶4%。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技术人员中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比例要达到50%∶40%∶10%,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到3900万人,人才缺口约为2269万人。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缺乏和结构性缺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潜力,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提升,并将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大力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为社会提供高技能人才,有效地弥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普通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无法就业,其中一部分属于“中间型”人才,既不能从事理论性和研究性工作,也没有一定的应用性技能,甚至无一技之长,“学无所用”。那么,如果能将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不仅就业不成问题,更能提升我国产业的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由专科到本科,甚至到研究生的不断上移,其实质是社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层次和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结构正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高新技术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高新技术岗位不断产生和增多。调查显示,目前两年制和三年制的高职高专教育难以满足高新技术岗位的需要,社会希望高等职业延长教育年限,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拓宽毕业生的知识面,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层次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一需要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技术较先进行业显得更为迫切。因此,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条件已经具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进一步延伸到本科和本科以上层次,势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