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实战文化体系”是重点
“师生实战文化体系”指的是形成师生“项目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的自主意识,最终实现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型”字界定,即:实现教学定位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教学特色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教学模式真正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来,教学目的真正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第一,形成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课程体系。深化具有“应用型教学文化”特质的专业教育内容改革,以“实践、再实践、反复实践”的思路为指导,及时增加行业新需的专业课程,删掉无需求的课程,适当压缩无关紧要的课程时长,构建起行业标准与专业建设互融的课程体系。
第二,探索教学过程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教学模式。首先,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技能方向培养和项目实施能力培养互为依托,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育原则:培养的人才既有专业特长,又兼有岗位适应性和创造性。其次,“双证书”彰显职业性,在分方向培养的时候,课程设置考虑到学生考证的需要,让学生在毕业时同时拿到学位、学历和岗位技能证书。最后,突出应用型教学定位,在“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坚持应用型教学定位的“四性特征”,即教学的应用性,专业及方向设置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现场性。打破“五个界限”,即校门的界限、教室的界限、教师的界限、专业的界限、学期的界限,让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和实践。
第三,构建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系统。首先,建设应用型特色鲜明的“三个课堂”体系,即改革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形成适应应用型教学需要的第一课堂体系;以各类讲座论坛、艺术节、系列学生社团活动、系列竞赛活动和师生自主的创作活动为补充,完善第二课堂体系;以工作室环境建设和利用为重点,通过大量实训项目、创作活动、演出汇报、巡演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发挥其重要的实践育人功能,利用报纸、电视、户外媒体、网络、自媒体等媒介,形成良好的应用型、创作型、创新型的文化氛围,打造“潜在课堂体系”。其次,充分发挥行政组织系统、专家顾问系统、教师创作研究系统和学生自主创作系统的作用。最后,建设以课程资源、应用型氛围资源、社会实践资源、媒体实习实训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为主的“五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