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模式下“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特色办学模式下“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陈祖继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如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如何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恰当地定位?这是摆在我系全体教职工面前的一个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我们逐步认识到就教育本身而言,编导与戏文系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直面市场,走特色办学之路,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最近,著名艺术教育专家吕艺生先生提出对广播电视编导和电视表演类专业学生按“H”型模式来培养,他的意思是“H”由两竖加一横构成,两竖寓意为复合型的两个以上专业,这里主要是指编导和表演“双竖作用”,中间的一横寓意为“应用性”的专业支撑。他说,如果我们用“H”这样一种模式去培养人才,那么这种人才一旦走进市场,他的适应能力、竞争力及可长久使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理论被称为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论,其中一个核心点,就是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这是一个新思路。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下,对我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进行剖析,我个人认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现有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应该做到,着力从“三个功能”上打造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教学与市场的需要逐步趋向“零距离”的接触。具体说来,我系对该专业的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着力培养学生的三项基本能力:一是广播电视节目编导与策划能力,二是剧本创作与节目创意的能力,三是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能力。

这三项基本能力的训练,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采、编、播一体化”的主干教程,使其达到“深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应用性、一专多能、德艺双馨”的特色教学。

有人说,市场的需要,就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这话不错!

谈到“复合型、应用性”艺术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应回顾一下,我国高等专业艺术教育所走过的历程,以及艺术教学所处的现状:单一模式多于复合模式;书本理论大于动手能力;传统理念压倒应用性、实用性的动手技能。这种现状的形成,有着照搬苏联体制、机制的缘故,也受到我国传统教学的内涵,即“你教我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这种机制在改革开放,深化改革以来,虽说有了一些改变,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几十年一贯地惯性运转。

目前,川内各艺术高校,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如何培养,专业特点如何界定,以及相关的教学大纲怎样科学、系统地组织执行,有着多种版本。在这里,我们不愿做深入探讨,而只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看法。

我系如何有效地打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怎样“突出重围”?针对以上问题,我系做了以下几项具体的工作。

(1)有效地进行师资资源整合,形成专业合力优势,尽可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增强专业的凝聚力。对此,以专业方向特色为基础,使广播编导专业凸现艺术化。我系组建了电视画面编辑、电视制作、电视文艺编导、网络电视四个专业教研室。与此同时,正在筹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表导方向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学,进一步使该专业趋向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特色化,有利于专业教师取长补短,增强专业教学的互补性,扩大了专业运作空间。

(2)改革教材,吸纳专业统一出版教材的精华,量身打造本系、本专业所需教材。系里组织和动员专业教师自编教材,为该专业教学编辑一套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复合型、应用性”教材。在自编教材的同时,要求教师一律采用多媒体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逐步做到、尽快推出、出版一套系列化的,既切合生源实际、又符合市场需要的对口教材。

(3)创建一体化教学课程,使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参与到“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拍摄、自己合成”的“五自”课程中去,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反对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以“实战”的状态,进入互动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4)着力打造精品课程,使其名牌效应推动教改工作,带动相关课程组跨上一个新台阶。在申报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团队精神和担纲教师的合力作用;注意到传统教学和创新模式相结合;注意到设施设备和人的作用的有效搭配,形成组合式方程格局;注意到跨学科教师之间专业优势的互补性。

(5)着力培养“H”型艺术人才,吕艺生教授在其《舞论》当中提出了“H”型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H”即表演、编导及其他。说穿了,编导专业和影视表演是最具近亲关系和有着血亲性的专业,因为编导和表演都是人的作用,都是艺术化了的人的作用。试看,哪一部电影、电视剧不是以表导专业为主体的艺术结晶?“H”这个符号不仅代表一种从演员到编导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形式,更代表了一种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理论,不仅对艺术人才的培养而言,这是因为人才的综合培养的需要。当然,这之中也改变了学生对“应用”的认识,要把毕业时考虑的“谁用我”,改变为“我用谁”,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以上五点体会,是我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的集体讨论,基本领会的结果。

根据学院走创办特色学院的要求,今后怎么办?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利用专业优势。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大胆走出课堂,将教学实践与项目合作有效结合起来,电视剧、小品、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广告片,都应当从实践模拟走向市场,真刀真枪地“摸、爬、滚、打”,让学生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

(2)充分利用学院修建摄影棚,真正形成电视制作中心的板块教学,即将电视剧、小品、广告、栏目、节目等在大棚中生产,使其每一个板块都能和电视台、网络电视台、电视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对口合作。因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逐渐走向“制播分离”,使电视节目制作有了卖场,教学与市场零距离地趋近,从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和市场经济效益,更为“复合型、应用性”教学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3)注意实践教学和有较大影响的电视剧项目有效融合。遵循专业特色,注意到专业艺术化属性,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效联系电视剧的合作、合拍,以及让学生用“掺沙子”的办法,挤入剧组,使学生得到锻炼。视其情况,可担任剧组副摄像、编剧见习、导演助理、场记、剧务、道具、音乐音响、配角及群众演员等具体工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通过适度参与,逐步熟悉电视剧、电视节目、栏目制作的全过程,从而迅速提高编导能力,多出人才,快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