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传媒类人才培养的“动态”模式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市场变化为导向来确定传媒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当今传媒行业的现实状况和实践来统摄广播电视传媒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镜头+笔头+口头+手头”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编、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一)以特色专业为基础,构筑传媒人才培养高地
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评定为“特色专业”。该专业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作为学院的一门成熟的专业,它拥有较为科学和实用的课程体系,有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该专业开设的“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影视编剧”“电视摄影”等4门课程先后被评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其中“广播电视一体化现场制作”课程正在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
该专业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电视,面向传媒界,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在学院提出的办学方针——“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在校学习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提出“出人才、出作品、出效益”的“三出”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里采取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行大类培养方案;根据媒体对于人才需要的变化,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更新教育理念,在基础课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镜头意识”(开设课程有摄影基础、电视摄像等)和“笔头意识”(开设课程有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电视文体写作等),尤其在专业课程中特别注重强化学生的“手头意识”(开设课程有非线性编辑、线性编辑、3D、AE、大洋、苹果、索贝、方正及方正畅流系统、网页制作等),在专业辅助性课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口头意识”(开设课程有出镜记者、播音主持等)。教材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使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由过去的“静态”向现在的“动态”加速转变。
(二)以教学模式改革为助力,实现参与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从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的单向和被动的学习方法,转向以问题与讨论、拍摄与写作、理论与实践等主动参与型、互动型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改变仅注重知识灌输、缺乏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状况。现代传媒的课堂教学应从当前的新问题出发,由实践入手,通过让学生展开拍摄、实习、编辑、后期制作等教与学两方的双向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直接参与媒体实践性活动等这样一些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字和镜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