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养服务文化产业向人才培养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金融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着力点,形成跨界融合的产业链,并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化、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新兴产业,是人们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加深的结果。传统文化产业过度关注工业化复制和市场化发展,而忽视了文化产业本身要求的创新和变革。因此,四川传媒学院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从转变教学思想做起,将“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变为“能力培养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某个或某几个自己精通的专业知识,成为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
反观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人才的匮乏是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本着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才资源优势的初衷,着力加强对创意人才特别是对高端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发挥高等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四川传媒学院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中存在的“有人无才,有才无用”的现实问题,通过五种模式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
第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应该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主力军。就本质而言,高等院校当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主,加强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学院于2008年拍摄的30集电视连续剧《铁血》就是我院产学研用探索的一个标杆。而后,随着我院影视艺术学的学科体系逐渐完备,市场化理念逐渐强化,加之导演专业的开设、导演表演方向的设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增强和课程体系中涵盖“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等内容,逐渐整合国内外、学院内外、学科之间的资源。
第二,专才培养模式。专才介于高端复合人才和技术性实用人才之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为了适应学院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编导与戏文系的影视剧制作方向、表演系的影视表演方向和相关媒体探索并形成“联合实践教学”的专才培养模式,打破专才培养在体制上形成的分割,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媒体等在育人机制上的自我融合,通过合作搭建学院的校企合作专才培养平台,拓展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职能,推动学院艺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第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通过培养既懂得市场运作又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人才,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以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院系两级每年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达数百场,学生参加活动达5万余人次。所有活动从策划到制作的全过程,均由学生担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2013至2014年间,我院学生荣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9项、省级项目64项。
第四,社会、企业结合培训模式。文化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面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短缺,文化企业与高校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学院储备师资、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积极开展校企(地)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融合,取得丰硕成果。四川传媒学院先后与世界6家500强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师生先后参与创作影视作品300余部。学院与院外单位联合拍摄的电影,有三部在院线上映;由学生担纲执行导演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获华表奖等13项大奖。
本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学院各基层教学单位布局将更加合理,特色更为鲜明,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努力建立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机制,充分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进经验,大力提升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成功实现从服务文化产业向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