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传媒类专业如何适应媒介嬗变

二、广播电视传媒类专业如何适应媒介嬗变

(一)媒介嬗变下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

“我是一个博客,请问……”“野奔博客”的主人吴先生在发布会上提问时还有些紧张,在场的记者们无一例外地用惊讶的目光看着他。2007年1月26日,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这一幕,可以被视作中国博客的首次提问,很直接地印证着博客已经正式成为新媒体的一员,而博客的主人是“个体新闻从业者”。凭借着夜以继日的勤奋写作,旗帜鲜明的个人风格,直接对读者负责的独特方式,博客在互联网上的号召力赋予了他们合理的传播者身份,连《时代》杂志都奉上“年度人物”的称号,他们当然有资格在发布会上提问。

报人们感到震惊,就像五年前,网站的编辑记者在采访中报出名号时,我们曾感到震惊一样;像数十年前,电视记者出现在采访现场,我们曾感到惊讶一样。百年来,技术总是推动新媒体层出不穷,而人们也总是没想到变化会来得如此之快,大家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存在的差异让他们感到如此震惊。

最近,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明显,有三件事特别引起笔者的关注:

事情之一:2010年1月26日,四川省政协常委樊建川坐在金牛宾馆政协会议会场里,通过手机不断更新微博(微型博客),用特别的方式“直播”政协会议。委员首次微博直播政协会议,受到网友热捧。

事情之二:2010年2月21日,虎年大年初八,不少网友纷纷结束假期,开始上班。重返网络的网友发现,“人民网”微博上出现了原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名字。截至下午3点,胡锦涛的微博粉丝已逾4 000名。尽管人民网微博称:“人民微博和强国社区账号是互通的,所以人民微博有胡总书记账号只能说明他的名字在强国论坛注册”,但是依然掩盖不了大家对“我们的网友胡锦涛”在线交流的新期待,胡锦涛的微博引发新一轮高层官员微博热,开启网络常态化面对受众搜集意见的新境界。

事情之三: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随后各大新媒体的信息以快速便捷的途径涌入我们的眼球——新浪微博、人民微博、酷6网等,已经占据主流媒体的核心地位。

随着新技术在媒介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广泛应用,媒介融合——“融媒体”时代(笔者也把它称之为媒体的“共生代”)已经到来,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第一,“融媒体”时代突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所有的媒介,统一规划与协调,资源共享、建立新的媒介采编流程,集中力量采集媒体素材,再根据各自受众的群体分类将内容加工为文字、音像等形式,制成不同文本风格的媒介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平台传播给受众,同样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第二,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体发展至今已经呈现边缘淡化、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传播终端数字化,电信服务商和互联网服务商纷纷介入传播终端的领域中,与传统媒体融合在一起,推出各种数字终端来作为媒介内容的载体,进入人们的信息生活;第三,“融媒体”时代首先摒弃单一的传播形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和Flash集于一体,在视觉传达上打造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信息产品。

“融媒体”时代的这一媒介巨大嬗变,给我国传媒行业带来巨大改革,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新思考巨大变革下的传媒人才培养问题。在媒介嬗变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界限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传统报业教学为主,缺乏对新媒体介入后的当前报业新状况的介绍;面对以网络为核心的各种新型传播技术,无力进行这些新技术的教学;过分强调专业细分,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媒体等专业人才进行割裂培养,难以适应当前不断出现的跨媒体集团所需要的复合型新型传媒人才等问题。笔者认为:学科间的藩篱应当拆除,在核心课程各有特色的同时,注重以实用性、应用型为中心的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拓宽;保持学科间相互交流和互动的状态,重视多种传媒技术的综合使用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市场、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培养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大量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对教师的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知识建构。

(二)媒介嬗变下的传媒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媒介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市场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那么,应当如何架构在校培养能力与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趋近”呢?四川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参考了四川大学“高质量、多样化”毕业论文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影视类传媒专业发展的、在“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进行的毕业设计方式。

1.“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总体要求必须面向更多、更全方位的“应用型研究”和“市场的需求”,以满足“实用需求”,毕业论文(设计)必须由文字和作品两部分组成。

(2)“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在于检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科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各种素质,从而使得学生四年所学的知识更系统化。

(3)“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不同爱好、不同能力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把影视节目创作策划、剧本创作、分镜头剧本、导演阐述、工作台本(解说词和画面)、刊发文章、评论、拍摄、美术设计、照明处理、音乐音响、后期编辑等影视制作环节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体系中去,从而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使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落到实处,使其考核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4)“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和应用能力、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创作态度、善于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和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2.“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步骤及要求

(1)由学生拟订影视节目创作提纲后,提交指导老师确定。为了满足基本教学要求,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确保毕业论文(设计)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及饱合的工作量,避免简单、敷衍、低水平的设计作品出现,指导教师有权部分或全部修改学生的拍摄提纲。

(2)选题必须体现专业特色,注重与所在专业的课程,特别是和“省级精品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对接,使论文(设计)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3)指导教师要注重选题的新颖性,注意难易程度适中,原则上要求每生一题,独立完成。

(4)按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培养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大致分为以下5个方面,各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身专业目标和实践特长,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设计内容:

①“纪实类”影视作品:由1人独自完成。

②“文艺类”影视作品:最多可由2人共同完成,但2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

③“故事类”影视作品(影视短剧):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

④“戏剧类”作品: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

⑤其他类。

在核心专业期刊上发表理论作品的毕业生,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文章应有8000字以上,没有8000字的应在老师指导下补满8000字,获准后可直接参加毕业答辩。

在省级以上各类影视比赛中获奖的毕业生,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其中“纪实类”影视作品由1人独自完成;“文艺类”影视作品最多可由2人共同完成,但2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故事类”影视作品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戏剧类”作品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获准后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主创人员创作阐述”“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5000字,获准后可准予参加毕业答辩。在正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各类作品的毕业生可申请将该作品作为毕业设计作品,获准后撰写《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与同类作品比较”“主创人员创作阐述”“创造体会”“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5000字,获准后可参加毕业答辩。

3.“高质量、多样化”原则下的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步骤及要求

(1)“纪实类”影视作品要求:

①确定初步方案后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作品主题、创作意义、拍摄构思、作品定位等,不少于1000字。

②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创作阐述”“作品构架”“拍摄手法”“作品形式和风格”“拍摄提纲”“解说词”“访谈题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和内容”等,文章不得少于2000字。

③“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影片主题、叙事构思、镜头运用、节奏把握、表演、音乐、音响、色彩运用、道具、灯光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④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说明”“编导阐述”“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不得少于4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2)“文艺类”影视作品要求:

①最多可由2人共同完成,但2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2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拍摄构思、作品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2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并协作完成,但“拟拍方案”应该更多地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有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则不予通过。“拟拍方案”不少于1000字。

②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拍摄文本”或“分镜头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和内容,意外情况的补救方式等。2人共同讨论完成,但“具体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2000字。

③“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广告片、MTV、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作品酌情处理),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作品主题、叙事构思、节奏把握、镜头运用、表演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④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2人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的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4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3)“故事类”影视作品要求:

①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4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拍摄方案》,“拟拍方案”应有较为清晰的故事概要、作品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4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并协作完成,但“方案”应该更多地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有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则不予通过。“方案”不少于1000字。

②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拍摄剧本”“场景表”或“分镜头本”,分场景的具体拍摄地点和内容,拍摄方案及实施步骤,主创人员创作阐述等。4人共同讨论完成,但“具体方案”中应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2000字。

③“毛片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20分钟以上,指导老师审查时必须从政治性原则、影片主题、叙事构思、节奏把握、表演、镜头运用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④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既定目标评估分析”“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影视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4人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的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4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4)“戏剧类”作品要求:

①主要为电视小品或舞台短剧,最多可由4人共同完成,但4人负责的创作方面不同。确定初步方案后,4人分别以书面形式向指导老师提交《毕业论文(设计)拟创作方案》,“拟创作方案”应有较清晰的故事大纲、表现手法、构思、主题、创作意义、定位等,4人共同讨论部分内容并协作完成,但“拟创作方案”应该更多地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有绝大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则不予通过。“拟创作方案”不少于1000字。

②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选题后应拟定《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并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的安排认真开展开题工作,并开始创作《毕业论文(设计)具体方案》,“具体方案”应有完整的剧本、导演台本(含舞台调度)、舞台效果、拍摄方案等。4人共同讨论,但各自的“具体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具体方案”不少于2000字,确定后组织演出和现场拍摄。

③“开拍前审查”由各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到现场实施,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开始现场创作,作品长度原则上应在10分钟以上。“开拍前审查”结束后,指导老师必须从政治性原则、作品主题、叙事构思、导演调度、节奏把握、镜头运用、表演等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方案,学生各自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修改方案》,“修改方案”中应该完全涉及各自所负责创作的艺术层面,若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将不予通过。文章不得少于800字。

④学生实施拍摄,作品完成后由指导老师确定,然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创作体会》,文章应包含“创作原因”“创作意图”“作品和同类作品比较”“作品的立意”“作品不足”“致谢”等,4人各自完成,整体把握,主要突出各自所负责的艺术层面,部分雷同或毫无特色的将不予通过,不得少于4000字,通过后准予参加毕业答辩。

总之,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和对传统媒体的革命性影响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相当重视。新媒体的教育和传统媒体教育的“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高校传媒类专业教育必须以市场发展变化为导向,不断对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培育及毕业设计的要求等方面做出“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方能满足当今传媒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方能使传媒类专业不断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何坦野.新媒体写作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周岩,戴琳.“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学探析[J].新闻界,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