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策建议

四、政策建议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四川传媒学院这所独立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进一步表明,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历史条件较为成熟,这种发展既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能够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独立学院自身的发展。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国家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需要从政策的角度对独立学院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予以引导和支持,以推动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让独立学院等院校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鼓励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并明确其地位

我国既有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不完善的教育体系,这种不完善性突出地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还没有自身的地位。而随着经济发展对高层次职业人才的需求,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纳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在于有一条层次丰富、学制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生态链和产业链,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整体实力,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还能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广泛、更个性化的选择机会。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承认并肯定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形成职业教育上“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完善的教育层次体系。

鉴于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现状,建议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采取鼓励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把它的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心加以确立。

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高端地位,是中职和高职教育的一种延伸,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因此,政策上需要把它同初级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级初等职业教育区别开来,还需要把它同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开来,明确其地位是其他的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无法取而代之的。

(二)以独立学院和新办地方本科院校为突破口,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

首先,四川传媒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对现有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是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是体制机制上的一种创新,但是这种教育创新并没有得到教育政策的肯定。因此,我们建议从政策上首先肯定现有的独立学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做法,使其创新和实践能够合法化,能够对这种创新和实践加以肯定。

其次,独立学院自身的运行机制、生源状况、人才培养目标、所具有的相关行业背景等特点,使独立学院有利于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从四川传媒学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出发,说明以独立学院为突破口,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建议建立独立学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观察小组,联合政府、行业与科研部门,以四川传媒学院这样的独立学院为试点,开展进一步的实践,推广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最后,新办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单一化教育向多样化教育转型期新发展和建立起来的本科院校,也能够作为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另一突破口。新办地方本科院校是由以前的专科学校、部分成人本科院校和基础相对较好的民办高校通过建设、合并和发展等路径,通过“专升本”进入本科院校行列的新生力量。据统计,截至2008年,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238所,占我国755所本科院校的31.5%。新建本科院校多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其定位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升格前,大都以技能性教育为核心,具有相关的行业背景,这使得其有能力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新办地方本科院校来讲,关键在于通过适宜的政策调动其开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构建积极的教育政策,完善对独立学院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

1.支持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谁来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从理论上讲,高等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都能够成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育政策上应当分类指导,引导这些不同的主体逐步参与到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上来,注重产、教结合,让不同的主体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通过竞争实践接受社会的检验,从中寻求出最适宜于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有其优势,因而应当对这一办学主体予以肯定和支持。

2.给予学校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

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并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四川传媒学院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艰辛的摸索之路,同时也是创新发展之路。四川传媒学院之所以能有这种创新和实践,是因为其具有办学的独立性、自主性和敢于创新和实践的体制机制。因此,为促进学校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给予它们独立性和更多的创新发展空间,使学校具有办学自主性,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创造力,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3.加强引导,注重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避免学校发展的趋同化

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不是单纯地建立几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它必须遵循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对发展过程自觉控制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发展。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不是盲目扩大规模,而是打造核心发展力,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水平。

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普通的发展,而是职业教育的深入化和特色化,因此,不同高层次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特色应该不同。因此,在政策上要注重引导学校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要以行业和专业为基础,以不同职业为特征发掘高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政策上,要注意避免学校发展的趋同化、专业设置同构化、人才培养方式趋同化,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人才,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格局。

4.政策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在于建立一支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政策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开放式的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准入制度。无论哪一类学校的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只要达到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任职标准,且取得教师资格,就可到院校任教。第二,政府要提供面向行业、企业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政策。政府在“双师型”教师建设问题上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三,加强高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各省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第四,形成“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体系。“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是与普通教师不一样的,因此需要政策建立起特定的评定标准和审核程序。

(四)构建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独立学院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给予财政扶持

建议政府构建积极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举办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增加对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这种投入需要构建一种有效的投入体系,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在政府统筹各项收支的基础上,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鼓励有实力的高校、企业、个人参与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通过现金、设备、人员等多种形式的投入参与其中。

加大政府对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对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给予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民办学院承担的本应由政府承担的教育任务进行适当补贴。

构建社会民间资本运作系统。政府投入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民间资本运作是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达到相当规模的重要转型时期,除政府的力量外,还需要集全社会之力,充分挖掘社会民间资本的力量,使创新型院校发展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弥补教育资源配置经费不足的缺口,缩小发展差距。

实施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重大项目带动工程。围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需要通过项目经费的方式引导院校开展教育探索实践,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示范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杨东平.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潘晨光.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7]孙存昌.独立学院发展困境研究——《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实施后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8]辜胜阻,易善策.优化我国独立学院的对策思路[J].教育研究,2007(7).

[9]易元祥,沈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10]壮国桢.高校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4).

[11]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12]潘懋元,谈松华,陈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发展与模式(笔谈)[J].教育研究,2005(5).

[13]马立红.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9(27).

[14]李均,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15]汪正贵.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反思和追问[J].职教论坛,2009(3).

[16]常小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分析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

[17]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版,2008(2).

[18]毕家驹.外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

[19]张淑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