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在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及现在发展的瓶颈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创新思维和取得科研成果的主要实践场所。其既是办好高等学校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些年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高速发展,各校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新学科、新专业的不断涌现,高校纷纷开展新建或重组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各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和改革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实验室,给实验室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实验室不但需要科学的、前瞻的、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来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还必须具备优良的硬件条件、一流的管理水平和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队伍。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以及办学层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水平。
在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影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现阶段,实验室建设在发展中出现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盲目建设,缺乏理念。好的理念是实验室建设成功的前提。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对整个实验室建设进行系统规划、研究、设计、组织和管理,而不仅仅是建一栋实验楼和购置一批仪器设备而已,若是盲目建设,就会失去实验室的原本建设意义,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显得狭隘。
(2)实验室建设脱离高校文化。实验室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制定,要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和可持续性;应该将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结合起来,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一致,以学校的办学规模、发展方向、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和社会服务需要为依据,根据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从经费、队伍建设、实验场地以及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结合校园文化,才能将实验室建设得更具特色,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3)实验室建设未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进行实验室规划前,必须根据学科的发展、培养目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对各个实验室的功能、目标、性质、规模,承担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准确定位,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建设前还应就实验室的规划进行广泛调研、反复论证,避免投资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4)实验室建设以教育科研为目标的力度不够。长期以来,由于受到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学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验室建设中,普遍存在不重视实验队伍建设,缺乏长期有效的培养规划的问题。高水平的实验人才留不住、调不进。就高校实验室建设而言,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的投入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但对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专业培训和进修,使这些大型高端设备成了摆设,无法使用,无法发挥其效益。政策上的不重视使一些实验技术人员不安心于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不少人认为从事实验室的工作没前途,不如搞教学、科研等工作,这就造成实验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实验室人员本身的素质不够。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生力军。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验队伍是实验教学质量稳定和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发挥实验室建设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在实验室建设中,实验环境和仪器设备是前提,管理是手段,实验技术人才才是关键。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先进仪器设备、实验环境条件多么优越,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验设备的使用效果、教学质量和科研工作的进程。在学校的前期发展过程中,实验队伍大部分是本部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知识面狭窄,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针对实验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须加大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实验队伍现状,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思想作风好、结构合理的实验队伍,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整体效益,从而不断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