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影视教育“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广播影视教育“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陈祖继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解决大众的精神领域需求的问题,广播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无疑可以满足百姓在精神领域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尤其是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广播影视倍感压力。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广播影视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而就我国广播影视行业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外广播影视机构纷纷进军我国,也对我国本土的广播影视事业带来了冲击。此外,高等学院影视类理论研究和实践课程设置一直滞后于行业发展,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新的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市场的需要与科技的发展,迫使影视传媒教育必须变得更强。

而要建构起这种模式,我个人觉得,必须了解媒体所处的现状以及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媒体大环境的转变给众多一线操作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2009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这是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的倒闭,犹如晴天霹雳。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或许即将面临“被跳槽”到网站、电子杂志等新媒体的境遇。可是,新媒体时代自身的特点让他们原有的技能显得滞后于时代,亟待升级、更新。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影视传媒人才,传统意义上的“积累工作经验”是不够的,还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深加工”,这就需要在平时尽量让他们多参与活动策划、多参与社会实践、多进行拍摄和编导实践,多融入不同的工作环境、多接触不同的行业,多积累自身的职业经验。

从事媒体管理的人都知道: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培养了多年的媒体工作者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面前,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例如电子杂志,它对记者的要求明显比传统杂志要高,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方面。以前记者参加一个产品发布会,写一篇文章就够了。而现在,记者在接到请柬时,首先要写一篇关于“某公司将要发布一个新产品”的新闻在网站公布;然后,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掌握了新闻材料和现场情况,再通过网站在网友中调查“这款新产品哪些功能是新的、哪些是旧的、功能表现怎么样”;最后把网友的代表性意见在杂志中形成评论,有时甚至需要链接某种社会调查和策划。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社会转型的存在,也认识到课堂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从总体来说,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动态的采编能力:他们不但要具备传统媒体工作者的策划能力,而且要能从新媒体受众的心理出发,用最合适的形式展示信息;既要善于运用网页的版式、色块、标题来提高点击率,又要善于用最精练的语言形成最有冲击力的信息;既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要掌握运用3D、视频、音频呈现信息的新技术。

为了能够培养适合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全媒体时代需要的媒体人才,适应市场对人才动态变化的需求,省内某高校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实践环节,极大地锻炼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影视专业更是在各教学组织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提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全方位培养。“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应运出“一体化”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特色,全面培养学生掌握“镜头+笔头+口头+手头”的四种能力,逐步探寻出一条以市场“动态”为导向,不断调活传统课堂的“静态”模式,同时注重新型师资力量的培育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适应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发展对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影视,面向传媒界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一体化”一方面力争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融入深厚的理论层面加以审视,从传统文化传承中寻求特定问题的解释,并以此观照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用市场的需求来反观影视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并展示未来。在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宽阔的实习平台中,构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科学的、零距离接近的育人模式,这是“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第二,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很多高校都提出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多数对“复合型”人才的界定,仅仅体现在动手能力的多元化和技术运用的多元化方面。在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在直面传媒市场的基础上,实施“产学研结合、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复合型人才”进行重新界定。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认为,当前影视传媒行业的最缺的不是演员,而是管理人才和制片人,制片人可以是综合整个影视公司的管理人才。他说:“制片人担起了关键角色,从对电影规模的把握,包括选择导演,选择演员,都是制片人的任务,如冯小刚导演不光是个导演,也是制片人,从选题材抓剧本,到最后怎么拍、怎么卖,全权负责。”如何培养具有管理素质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媒体人才,一直是我们探寻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非常多,但是真正对传媒人才的管理素质和市场运作能力进行培养的却较少、较弱。国内总共有5000多家媒体,从业人员达近百万人,而实际上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不到1%,传媒企业经营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来自于业务岗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岚介绍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很多的传媒机构不得不通过猎头公司来引进传媒业之外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又存在转型过程,不熟悉传媒运作特性。作为传媒经营管理人才,首先他应当是熟悉中国传媒经营业务的情况,要懂得运用经营管理和传媒知识,一定要是一个职业经营管理人。传媒高级管理人才,还必须有一定的媒体经营管理才能和熟悉资本市场。具体而言,这些人应该有三种能力:一是要把握体制政策;二是熟悉传媒业务能力,另外要掌握基本传媒业务的知识;三是要懂得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因此,影视传媒高校真正要培养的人才是既懂业务,又懂政治和市场资本运作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川籍著名导演毛卫宁曾经也多次说过,培养新型的影视人才,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

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者就是期望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一条道路,即从仅仅培养“业务上的复合型”向具备“三种能力”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这正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